[发明专利]一种核级电力电缆老化程度诊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87130.0 | 申请日: | 202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3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云浩;张益舟;汪亮;王雷;桂春;林思衍;周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李东斌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电缆 老化 程度 诊断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老化评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核级电力电缆老化程度诊断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对待诊断的电缆进行极化‑去极化电流测试,获得待诊断电缆的极化电流和去极化电流;2、获取待诊断电缆的界面极化电荷量;3、依据界面极化电荷量,获得电缆的老化程度诊断结果。该方法能够利用老化越严重,这种界面极化现象越明显这一特性,从而判断出电缆绝缘的整体老化情况,同时测试电压较低对绝缘无损伤,实现对XLPE绝缘的状态受到辐照老化因素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其老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缆老化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级电力电缆老化程度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XLPE电缆在核电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在电缆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老化情况也逐渐显现。在核电站中运行的电缆,可能受到辐照老化或者过负荷带来的热老化威胁,使得XLPE绝缘介质可能发生整体性老化,进而使得XLPE介质的绝缘性能下降,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核级K3类电力电缆在服役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绝缘老化程度的判定有助于分析电缆绝缘的寿命,从而提前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击穿的风险。
申请号为CN2017110163352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化去极化电流法的110kV高压电缆检测方法,通过PDC测试系统采集电缆极化电流和去极化电流,从而获得电缆的直流电导率,再根据绝缘状态表判断电缆的绝缘状态,预测电缆的使用寿命。但这一方法对于存在有多种老化形式的电缆老化程度检测,仅仅通过电导率这一参数就对电缆的老化情况做出判断,容易产生由于现场湿度的影响而带来的误差。申请号为CN2013104065941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XLPE电缆绝缘老化状态评估方法,通过测试分析加速老化试验前后XLPE电缆绝缘的介电及理化性能的变化,包括宽频介损频率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其老化状态进行评估。但这一方法需要对电缆绝缘本体进行采样,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不利于在现场进行状态评估。
因此,现有的专利技术大部分为针对配电网电缆绝缘状态进行评估,很多测试参数并不能量化地判断电缆的老化情况,只能做定性分析。同时针对核级电缆的特殊工作环境,也并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来对这一类电缆进行检测。为此,期望寻求一种新的判断方法,能够在现场无损地、快速地检测核级电缆的绝缘老化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级电力电缆老化程度诊断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够对核级K3类XLPE电缆老化程度进行无损以及快速诊断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核级电力电缆老化程度诊断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待诊断的电缆进行极化-去极化电流测试,获得待诊断电缆的极化电流和去极化电流;
步骤2、获取待诊断电缆的界面极化电荷量;
步骤3、依据界面极化电荷量,获得电缆的老化程度诊断结果。
所述的步骤3中获得界面极化电荷量后,进行电缆老化程度诊断的具体步骤为;根据试验验证获得电缆从绝缘状态良好到开始轻微老化过渡时的界面极化电荷量Q1,获得电缆从轻微老化到严重老化过渡时的界面极化电荷量Q2,在获得待诊断电缆的界面极化电荷量小于Q1时,则诊断电缆绝缘状态良好,无需采取措施;若获得待诊断电缆的界面极化电荷量在Q1和Q2之间时,则诊断电缆绝缘有轻微老化;若获得待诊断电缆的界面极化电荷量大于Q2,则诊断电缆绝缘老化严重,应对采取检修或是更换操作。
所述的步骤1中对待诊断的电缆进行极化-去极化电流测试时,所施加的极化电压为1~2kV。
所述的步骤1中对待诊断的电缆进行极化-去极化电流测试时,极化时间和去极化时间均相同。
所述的极化时间和去极化时间为90~180s。
所述的步骤2中获取待诊断电缆的界面极化电荷量的具体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71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