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泵空调器的油温加热带控制方法、装置和热泵空调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6329.3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4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65;F24F11/873;F24F11/61;F24F110/10;F24F140/20;F24F110/12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潘桂生 |
地址: | 5105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油温加 热带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泵空调器的油温加热带控制方法、装置和热泵空调器,通过检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室内机的运行温度,并根据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室内机的运行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是否满足第一加热条件,所述第一加热条件,需要对所述压缩机底部的润滑油进行加热,当满足第一加热条件时,通过控制油温加热带通电。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利用第一加热条件指示液态冷媒被吸入压缩机,根据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室内机的运行温度智能控制油温加热带通电,将压缩机底部积压的液态冷媒进行蒸发,避免压缩机由于液压缩现象造成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温加热带控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泵空调器的油温加热带控制方法、装置和热泵空调器。
背景技术
热泵空调器是一种将低位热源的热能转移到高位热源的装置,包括压缩机、室内机、室外机、节流装置和换向阀。
热泵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换向阀进入室外机换热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被冷凝成液体,经节流装置进入室内机换热器,并在室内机换热器中吸热,将室内冷却介质冷却,蒸发后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经换向阀后被压缩机吸入,实现制冷循环。
热泵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先将换向阀转向,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换向阀后流入室内机换热器,气态冷媒冷凝时放出的潜热将室内冷却介质加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反向流过节流装置进入室外机换热器并吸收外界热量而蒸发,蒸发后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经过换向阀后被压缩机吸入,实现制热循环。
在热泵运行时,液态的冷媒可能随着热泵空调器的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进入压缩机内,造成压缩机内冷媒液化积压,影响压缩机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器的油温加热带控制方法、装置和热泵空调器,能够在检测到液态冷媒被吸入压缩机后,控制油温加热带对所述热泵空调器的压缩机润滑油进行加热,避免压缩机内冷媒液化积压,影响压缩机使用寿命。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器的油温加热带控制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热泵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获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室内机的运行温度;
根据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所述室内机的运行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是否满足第一加热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条件用于指示对所述压缩机底部的润滑油进行加热;
当满足所述第一加热条件,控制所述油温加热带通电。
可选的,所述室内机的运行温度包括进水温度或室内机换热器的盘管温度,根据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所述室内机的运行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是否满足第一加热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所述进水温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如果是,则确定满足所述第一加热条件;
或者,判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所述室内机换热器的盘管温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确定满足所述第一加热条件。
可选的,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热泵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获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室外机的运行温度;
根据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室外机的运行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是否满足第二加热条件;其中,所述第二加热条件用于指示对所述压缩机底部的润滑油进行加热;
当满足所述第二加热条件,控制所述油温加热带通电。
可选的,所述室外机的运行温度包括室外环境温度或室外机换热器的盘管温度,所述根据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所述室外机的运行温度,确定是否满足第二加热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第三阈值,如果是,则确定满足所述第二加热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63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