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5233.5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3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竹青;袁东;陈琦;付大友;谭文渊;杨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43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液相 电化学 发光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装置包括主体、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避光壳体、光电传感器和透光件;主体中设置有反应凹槽,反应凹槽通过透光件密封形成反应腔,主体设置有与反应腔连通的抽气口和排气口;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设置在反应凹槽的底部并与设置在主体上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包括第一电极、反应床和第二电极,反应床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反应床能够透过第二电极与反应腔连通;避光壳体与主体对接安装并形成有暗腔,光电传感器设置在暗腔内且光窗透过透光件正对反应腔中的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方法采用该检测装置。本发明有助气液相界面化学发光技术及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气液相界面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已被成功应用于大气中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甲醛、二氧化碳、过氧化氢等痕量气体的在线检测。
相对于传统检测方法,该技术的检测成本低、设备结构简单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在用于气体检测时,受目前检测体系的影响,能够检测的气体种类并不多,而且在某些气体检测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共存气体干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助于气液相界面化学发光技术以及电化学发光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主体、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避光壳体、光电传感器和透光件;
所述主体中设置有反应凹槽,所述反应凹槽通过透光件密封形成反应腔,所述主体还设置有与反应腔连通的抽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设置在反应凹槽的底部并且与设置在主体上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所述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包括第一电极、反应床和第二电极,所述反应床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反应床能够透过第二电极与反应腔连通;
所述避光壳体与主体对接安装并且形成有暗腔,光电传感器设置在暗腔内且其光窗透过透光件正对反应腔中的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
根据本发明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反应凹槽为菱形或类菱形凹槽并且反应腔为菱形或类菱形反应腔,所述抽气口和排气口设置在反应凹槽的左右两端,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反应凹槽的上下两端且进液口设置为高于出液口。
根据本发明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为板状导电材料,所述第一电极与反应床直接接触的一面还设置有介电层;所述第二电极为网格状导电材料,并且第二电极上设置有多个小孔。
根据本发明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为金属板或石墨板,所述第二电极为金属网或石墨网。
根据本发明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通过电线透过设置在主体上的电线贯穿孔与提供直流电或交流电的外部电源连接,所述主体与避光壳体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
根据本发明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与进液口或出液口连通的液路驱动元件、与抽气口或排气口连通的气路驱动元件、与光电传感器电连接的处理系统和与液路驱动元件、气路驱动元件和光电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采用上述气液相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并且包括以下步骤:
A、将液体通入进液口并在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中的反应床表面形成液膜,将气体抽入抽气口并从电化学发光反应床模块表面流过,所述气体透过第二电极与液膜接触并发生反应;
B、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电,所述液体或气液反应产物在通电作用下被电解进而产生电化学发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轻化工大学,未经四川轻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52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