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第三方接口调用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6952.0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25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新潮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54 | 分类号: | G06F9/54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国瑞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第三 接口 调用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第三方接口调用方法及装置,可以通过关联第三方接口的第三方接口类来调用所述第三方接口,即一方面可以利用所述第三方接口类来针对不同服务请求侧,集中地处理关联的第三方接口的请求和返回的逻辑,从而达成代码精简、维护方便和容易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可通过对调用参数的变更,使得在调用所述第三方接口发起接口请求时,自动地由单个请求方式切换为批量请求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调用参数的新变更,自动地由批量请求方式切换回单个请求方式,特别适用于在调用过程中进行灵活切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第三方接口调用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服务的服务架构由原来的单机结构逐渐向微服务结构转变,如原来的电商网站,后端会拆分为订单服务、仓储服务、会员服务和活动服务等,这样当某个服务(例:活动服务)处理一个业务逻辑时,就会调用多个其它服务的第三方接口来请求获取这些服务的相关响应数据,然后利用响应数据完成本地的业务逻辑,实现对外服务目的。示例的,一个活动服务需要调用多个其它服务的第三方接口,例如订单服务、仓储服务和会员服务等。
但是在现有第三方接口管理方式中,由于多个其他服务(例如相对于活动服务的订单服务、仓储服务和会员服务等)是离散分布在不同位置的,而当某个服务的第三方接口响应方式发生变更(例如响应的接口地址、响应的请求参数或返回响应数据的格式等发生变更),就需要逐个地在不同服务请求侧修改用于发起服务请求的第三方接口请求(例如接口地址、请求参数、响应数据接收方式及处理方式等),导致存在代码繁杂、维护麻烦及不易管理的问题。另外,第三方接口请求方式分为单个请求方式和批量请求方式,前者可以请求返回单个响应数据,后者可以请求返回多个的批量响应数据,但是目前缺乏灵活切换单个请求方式与批量请求方式的技术方案,给第三方接口的调用带来了使用麻烦,影响了调用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在第三方接口调用过程中所存在的不易管理和不能缺乏灵活切换单个请求方式与批量请求方式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管理和切换请求方式的第三方接口调用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第三方接口调用方法,包括:
使用在第三方接口类中的第三方接口属性特征和单个请求方式来发起用于请求返回单个响应数据的第三方接口单个请求,获取单个响应数据;
在收到调用参数后,调用所述第三方接口类中的类里判断方式;
根据所述调用参数及所述类里判断方式,判断当前第三方接口请求方式是单个请求方式还是批量请求方式;
若为所述批量请求方式,则使用在所述第三方接口类中的第三方接口属性特征、实体创建方式和批量请求方式来发起用于请求返回M个响应数据的第三方接口批量请求,获取批量响应数据,其中,M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
基于上述发明内容,可以通过关联第三方接口的第三方接口类来调用所述第三方接口,即一方面可以利用所述第三方接口类来针对不同服务请求侧,集中地处理关联的第三方接口的请求和返回的逻辑,从而达成代码精简、维护方便和容易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可通过对调用参数的变更,使得在调用所述第三方接口发起接口请求时,自动地由单个请求方式切换为批量请求方式。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使用在所述第三方接口类中的第三方接口属性特征、实体创建方式和批量请求方式来发起用于请求返回M个响应数据的第三方接口批量请求,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方接口属性特征配置,用于发起所述第三方接口批量请求的第一接口地址和第一请求参数;
通过M次调用所述实体创建方式,得到一个包含有M个请求实体的请求实体集合;
在调用所述批量请求方式时,使用所述第一接口地址、所述第一请求参数和所述请求实体集合发起所述第三方接口批量请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新潮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新潮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69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