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5G用聚合物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50044.2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2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廖斌;欧阳潇;王国梁;欧阳晓平;罗军;庞盼;陈琳;张旭;吴先映;英敏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广新离子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3/28 | 分类号: | C08J3/28;C08L79/08;C08L101/12;C08L67/02;C08L2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潇 |
地址: | 10087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物 表面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5G用聚合物的表面处理方法,属于聚合物表面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对聚合物进行氧元素注入、加成使聚合物基体元素与注入加成的原子形成共混结构,该结构的形成能够增加聚合物表面的粗糙度,提高其与金属的结合强度,从而使其抗剥离强度得以增强。本发明的处理方法能同时兼顾聚合物的表面电阻率、表面粗糙度、吸水度和抗拉伸性能,所用设备使用寿命高,成本低,能实现大规模的卷对卷生产,该方法可在聚合物表面处理上进行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5G用聚合物的表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聚合物在科技领域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聚合物本身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能,如优良的耐腐蚀性能、耐高低温性能、耐老化性能、物理化学惰性以及高绝缘性能等等。但是很多情况下聚合物本身并不是单独使用的,它需要与其他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等进行耦合。因此,对聚合物表面的粘接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需要高结合界面强度的应用场合,常规的聚合物很难达到其结合的要求,这大大限制了聚合物的进一步广泛应用。
传统的聚合物表面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化学处理方法,通过强碱对聚合物进行表面腐蚀得到粗化的聚合物表面;另一种方法是电晕处理方法,电晕放电是当静电压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即产生无火花的电晕放电,这种效应有两种作用,1)除静电:在静电场的作用下,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电离作用而形成正负离子,正负离子中的一种与织物所带静电荷相反而中和,另一种则与环境或大地中和,从而消除了静电;2)表面进行微刻蚀,在电晕放电过程中产生离子、电子和自由基等等,电晕放电可在大气压氛围中进行,但其能量偏弱属于温和型表面处理方式,其表面处理机理不甚明了。
因此,现有方法进行表面处理,使用的能量偏低,不足以使得表面键发生断裂,电晕放电电流偏小,处理成本、效率以及效果相对有限,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聚合物,如PI、LCP、MPI、PET和PTFE等处理效果有限,因为这些聚合物的表面能很低,表面惰性很强,常常需要高能量离子才能使其发生化学断键,电晕处理时粒子能量仅为几个eV,不足以提高其表面能,从而不能提高聚合物与金属或非金属的结合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5G用聚合物的表面处理方法,该方法处理后的聚合物表面能大,与金属或非金属的结合强度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5G用聚合物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潘宁气体离子源对聚合物的表面进行氧插入,使得聚合物表面的粗糙度变化≤0.1μm,得到第一聚合物;
(2)利用考夫曼气体离子源对所述第一聚合物的表面进行氧加成,使得第一聚合物表面的粗糙度变化≤0.1μm,得到第二聚合物;
(3)利用霍尔源气体离子源对所述第二聚合物的表面进行氢抽离,得到第三聚合物;
(4)当所述第三聚合物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4μm或小于0.1μm时,重复进行步骤(1)~(3),直至第三聚合物表面的粗糙度为0.1~0.4μm。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聚合物包括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改性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四氟乙烯。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氧插入的氧气流量为5~80sccm,电压为20~40KV,束流强度为1~50mA。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氧加成的氧气流量为20~100sccm,电压为10~20KV,束流强度为5~150mA。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氢抽离的氩气流量为50~150sccm,电压为0.1~1KV,束流强度为200~1000m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广新离子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广新离子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00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