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液伺服阀叠合量快速气动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43163.5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30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卓;王聃;肖力;孙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9/00 | 分类号: | F15B19/00;F15B13/02;F15B21/041 |
代理公司: | 武汉维创品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39 | 代理人: | 余丽霞 |
地址: | 43007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伺服 叠合 快速 气动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液伺服阀叠合量快速气动测量方法,先是获取电液伺服阀滑阀副阀芯初始位置符合正态分布的样本,并根据所述样本与行为预测算法,得到一个合适的单侧置信区间边界,然后在正式测量前先将滑阀副阀芯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单侧置信区间边界处,接着再开始控制滑阀副阀芯左移或右移,在阀芯左移或右移的过程中通过快速气动测量气路测量气路流量,并反馈到工控机,最后通过工控机绘制出滑阀副全行程流量与位移曲线,并经计算得到滑阀副的叠合量。本发明具有测量过程短,测试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液伺服阀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液伺服阀叠合量快速气动测量气路及测量方法,其主要是用于与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测量装置相配合,实现一次行程就可以测得电液伺服阀的叠合量。
背景技术
电液伺服阀是电液伺服系统中的重要控制元件,多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机器人等大功率、高响应速度场合。其工艺制造精度要求高、难度大,其中电液伺服阀叠合量的测量更是工艺制造过程的难点。电液伺服阀的叠合量是指阀芯位于阀套中位时,阀芯凸台的工作棱边与阀套型孔的轴向配合尺寸。
关于电液伺服阀叠合量的测量,本申请人经过多年研究一套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的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测量装置(即通过记录滑阀副从关闭到开启过程的位移和流量曲线来计算电液伺服阀的叠合量),并结合这套叠合量测量装置前后共提出了两种叠合量测量方法,具体可详见公告号为CN105841647B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以及公告号为CN108591183B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气动测量装置及方法”这两篇专利。其中,在第一篇专利(公告号为CN105841647B)中,公开了采用流量控制器的方法来进行电液伺服阀叠合量的测量,即先通过移动阀芯,根据流量的变化找到中间位置;如果流量不变,即处于设定的最大值附近,然后通过控制阀的开度来判断中间位置所在方向;最后再流量控制器来进行叠合量的测量;在第二篇专利(CN108591183B)中,公开了采用压力式测量气路和流量式测量气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叠合量的测量,其先采用压力传感器来找到滑阀副阀芯中间位置,然后再从中心位置开始移动阀芯,通过流量传感器来进行叠合量的测量。以上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经过两个过程来实现叠合量测量,即:第一步、找到中间位置,第二步、采用精密流量传感器进行叠合量的测量;测量时间较长。
另外,为了提高叠合量的测量精度,上述两篇发明专利中公开的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测量装置,选用的流量传感器的量程不能够太大。但是,当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测量装置在固定好滑阀副后,滑阀副的阀芯和阀套的相对位置是不确定的,如果阀芯偏离中心位置较大,通气时,气体流量会超过流量传感器的测量范围,若长期处于超量程状态会降低流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人在基于上述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测量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测量气路及测量方法来实现对电液伺服阀叠合量的测量,测量过程,不需要进行阀芯找中,仅一次行程就可以完成叠合量的测量。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液伺服阀叠合量快速气动测量气路及测量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液伺服阀叠合量快速气动测量气路,包含有气源过滤器、气体减压阀、精密减压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流量传感器及第二流量传感器;
所述气源的出气口与所述过滤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过滤器的出气口与所述气体减压阀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气体减压阀的出气口与所述精密减压阀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气口并接于所述精密减压阀的出气口,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气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节流阀及第一流量传感器对应与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测量装置中配气座的一个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气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节流阀及第二流量传感器对应与电液伺服阀叠合量测量装置中配气座的另一个进气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31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冻肉多段梯度变温解冻设备
- 下一篇:链条销轴碳氮共渗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