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支短纤纱经编织造的分段式递次开口吸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42121.X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5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姜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乡市纳兰经编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35/32 | 分类号: | D04B3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6 | 代理人: | 余威 |
地址: | 314599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支短纤纱经编 织造 段式 开口 吸尘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高支短纤纱经编织造的分段式递次开口吸尘系统,将吸尘管按需分段方便安装,分段上管和分段下管的长度可以根据设备吸尘部位实际尺寸来切割,按需切取的分段管上管两端封头,在任意一端安装电磁阀,使分段上管和分段下管之间实现可控通路或者断路,分段下管的两端安装快速接头,使用软管把若干吸尘管组中的分段下管相互连接形成覆盖全工作面的吸尘管组合件,使用伺服可编程来控制全部电磁阀,可调控开口数量、间隔时长、开口幅度等参数,采用软管将分段下管与吸风风机相连接,通过分段式递次开口吸尘系统,使得生产现场无飞花过度积累、无过度飞花漂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编面料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支短纤纱经编织造的分段式递次开口吸尘系统。
背景技术
在纺织领域,一般认为50Ne以上的纱线为高支纱,随着纺纱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70Ne/1-100Ne/1单纱、100Ne/2-160Ne/2股线等高支纱甚至特高支纱的纺纱和应用已经很普遍,采用高支纱生产的织物外观细密、柔软、平整,而且特高支纱的织物甚至能够产生丝绸般的奢华感,具有很高的穿着舒适度。
高支纱以及特高支纱在机织面料上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和推广,国内工厂已经能够生产经纬细度达到140Ne的高级府绸棉衬衫面料,同时,高支纱以及及特高支纱在纬编针织上的应用已经开始,比如国内和日本多已经推出了高支高密的纬编棉针织面料衬衫。但是,国内经编行业对短纤纱在经编上的应用探索良久,少量的尝试也大2多局限在40Ne以下的中低支纱的应用,而对于高支纱的经编应用却鲜有涉及,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受限于高支纱所具有的低强力、低伸长、多飞花等诸多性能问题。
在经编织造过程中,由于高支短纤纱本身的特性,会在如下部位产生飞花:各档导纱杆部位、各种纱路转弯部位、成圈部位、纱路上纱线自身的高频率抖动,为了有效降低飞花对织造的影响,除了选择尽量光洁的纱线、严格控制织造车间温湿度之外,还必须要加装经编机除尘系统。
但是,由于经编机纱路系统结构复杂,可改造空间狭小,无法有效安装巡航式除尘装置,仅可以在档纱杆、分纱针、成圈这三个最重要区域安装合适的固定式除尘装置,由于经编机纱路系统往往在中间有隔断墙板来增强系统刚性,从而无法安装从头到尾的统管式吸尘管,其次,现代经编机工作面长度多在4.5M以上,而且纱路工作面往往有2-5个,这样就需要2-5条和工作面同样长度的吸尘管,如此长的吸管如果全时段开放式工作,即使配备6KW以上大功率高压风机,在吸尘口处的吸力还是非常弱,无法有效吸尘。
为了提高在高支短纤纱经编织造过程中飞花清理的效率,需要开发相应的飞花清理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支短纤纱经编织造的分段式递次开口吸尘系统,以实现在现代高速经编设备上织造高支短纤纱面料时进行良好的飞花清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高支短纤纱经编织造的分段式递次开口吸尘系统,所述分段式递次开口吸尘系统包括若干组串联的吸尘管组,每一个吸尘管组均包括互相连通的分段上管和分段下管,所述分段上管的两端设置有封头,在分段上管的任一端设置有电磁阀用于控制分段上管和分段下管的导通和关闭;分段下管的两端设置有快速接头;分段下管连接有吸风风机,分段上管上设置有吸风槽,分段上管和分段下管的材质均为为一次成型的PVC 异型管。
进一步的,若干组所述的吸尘管组通过设置在分段下管两端的快速接头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采用软管对若干吸尘管组中的分段下管的快速接头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可编程控制系统,所述电磁阀与可编程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的,分段下管通过软管与吸风风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乡市纳兰经编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桐乡市纳兰经编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21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