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冲压模具自动下料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3340.3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8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顾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安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5/04 | 分类号: | B21D45/04;B21D43/18;B21D4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崔巍 |
地址: | 215002 江苏省苏州市胥江路42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压 模具 自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具自动下料装置,包括下模、上模、左底座、右底座,下模的上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有凹模,凹模内部的底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块,下模的内部镶嵌有气缸,气缸的上端向上贯穿进凹槽,气缸的顶部与支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上模位于下模的正上方,上模的底面通过螺栓连接有凸模,左底座固定连接在下模的左侧面,左底座右侧的上端滑动连接有推杆,推杆的左端套接有弹簧,左底座上表面的左端焊接有支架,支架上转动连接有凸轮,凸轮的后端贯穿出支架,凸轮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步进电机,第一步进电机固定连接在支架的后端面。通过推杆与拉杆的配合,可以完成自动下料、自动收料,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压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冲压模具自动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
现目前多数冲压模具在工件冲压完毕后,需要人工手动将工件从冲压模具内取下,影响加工效率,不易实现自动化,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冲压模具自动下料装置,以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自动下料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人工手动将工件从冲压模具内取下,影响加工效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冲压模具自动下料装置,包括下模、上模、左底座、右底座,所述下模的上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有凹模,所述凹模内部的底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块,所述下模的内部镶嵌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上端向上贯穿进凹槽,所述气缸的顶部与支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上模位于下模的正上方,所述上模的底面通过螺栓连接有凸模,所述左底座固定连接在下模的左侧面,所述左底座右侧的上端滑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左端套接有弹簧,所述左底座上表面的左端焊接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转动连接有凸轮,所述凸轮的后端贯穿出支架,所述凸轮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步进电机,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固定连接在支架的后端面,所述右底座固定连接在下模的右侧面,所述右底座左端的上表面开设有收料槽,所述右底座的上端滑动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左右两端均贯穿出右底座,所述拉杆的左端面熔接有吸盘,所述拉杆的上表面焊接有齿条,所述右底座上端的左侧面焊接有两根横杆,两根所述横杆分别位于拉杆的上下两端,所述右底座的上端转动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的后端贯穿出右底座,所述齿轮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步进电机,所述第二步进电机固定连接在右底座的后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凸轮位于推杆的左侧,并且凸轮的外圆周面与推杆的左端面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位于拉杆的正上方,并且齿轮的底部与齿条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推杆位于凹模的左侧,而所述拉杆位于凹模的右侧,并且推杆与拉杆处在同一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吸盘的开口垂直朝向左侧。
进一步的,所述收料槽位于横杆的左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
通过推杆与拉杆的配合设置,当工件冲压成型后,支撑块能够将工件从凹模内顶出,随后推杆将顶出的工件推向拉杆,并将工件的表面与拉杆的吸盘紧紧贴合,接着吸附在拉杆的工件便会被拉杆出冲压模具,以此完成自动下料,而当工件拉出模具后,横杆能够将工件从吸盘上推下来,然后工件掉落至收料槽进行收集,以此完成自动收料,于是通过以上结构,可以完成自动下料、自动收料,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安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安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33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