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梯形铝合金材料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10692.5 | 申请日: | 202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52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锋;李坤;赵文龙;赵蕾;李海峰;吴慕天;王辉敏;邵四杰;巴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孚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2 | 分类号: | C22C21/02;C22C1/03;B22D11/22;B22D11/045;C22B9/02;C22B9/05;C22B21/06;B22D4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金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1 | 代理人: | 郭乃凤 |
地址: | 45126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梯形 铝合金 材料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梯形铝合金材料,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硅Si 7.4~7.5%,铁Fe≤0.12%,铜Cu0.42~0.46,镁Mg0.4~0.45%,钛Ti0.1~0.15%,杂质总含量<0.02%,余量为铝。生产方法如下:添加同成分冷料,比例为熔炼炉容量的15~20%,再加入电解铝液配料,通过电磁搅拌处理达到铝液成分均匀,依次加入合金材料,通过精炼、除气箱、过滤箱环节得到纯净铝溶液,通过天平调控达到水平式铸造,铝液的调控量与铸造机的转速相匹配,合理分配冷却方式、冷却水流量和压力,在结晶器冷却区域形成从液体到结晶的最佳状态,保证梯形铝合金晶粒度。本发明产品成分均匀、强度高、晶粒度细腻、针孔度一级、氢含量低、杂质少,综合提高了合金产品的力学性能。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梯形铝合金材料的组成成分及其生产方法,广泛应用于生产汽车轮毂用材料,通过精炼、除气、过滤、采用水平式铸造方式及康迪纽斯-普罗佩兹铸造单元先进的冷却工艺,有效提高产品的强度和性能稳定性,使产品具备表面光亮、晶粒度细腻、针孔度一级、氢含量低等优点。
二、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轮毂行业的铸造铝合金产品存在针孔多、成分和性能不均匀、内部疏松等缺陷,质量的不稳定无法达到合格的行业标准,导致成品出现晶粒粗大、针孔、杂质多等缺陷,大幅降低了轮毂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随着汽车轮毂产品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的汽车用轮毂料产品的应用将得到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也将随之逐步扩大。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生产工艺的不足,提供一种成分均匀、内部组织致密、无夹杂物、晶粒细腻、针孔度一级、无明显团聚缺陷的高性能梯形铝合金材料及其生产方法,来满足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性能梯形铝合金材料,该材料的组成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硅Si 7.4~7.5%,铁Fe ≤0.12%,铜Cu 0.42~0.46,镁Mg 0.4~0.45%,钛Ti 0.1~0.15%,杂质总含量<0.02%,余量为铝。
所述的高性能梯形铝合金材料的生产方法,其步骤如下:
A、先加入同成分冷料,添加量为炉子容量15~20%,再加入电解铝液配料,电解铝液中Fe≤0.07%,Si≤0.04%,开启电磁搅拌同时升温,让冷料融化达到成分均匀的混合熔液;
B、当温度达到750℃以上时,撒入一定量的打渣剂,开启电磁搅拌30~40分钟,然后对铝液表面进行扒渣处理;
C、依次按照质量配比要求计算加入3303金属硅、铝铜合金、镁锭、钛剂;
D、熔体合金化:铝液温度控制在780±30℃,开启电磁搅拌30~40分钟;
E、捞渣:将铝液表面的浮渣清理干净;
F、取样化验:在熔炼炉三个不同位置分别取样品,采用光谱直读法分析;
G、成分调整——补料或冲淡,使原料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达到下列要求:硅Si7.4~7.5%,铁Fe ≤0.12%,铜Cu 0.42~0.46,镁Mg 0.4~0.45%,钛Ti 0.1~0.15%,杂质总含量<0.02%,余量为铝;
H、导炉:将制备好的铝液导入静置炉内,导炉温度760~775℃;
I、精炼:加入一定量的精炼剂,精炼时间35~40分钟;
J、静置、除渣:精炼结束后静置30~40分钟,然后清理铝液表面铝渣,开始倾翻静置炉准备铸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孚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中孚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06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