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球墨铸铁管承插口连接密封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01240.0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0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何齐书;李军;徐军;申勇;宋亚峰;王嵩;左超;张涛;王恩清;穆俊豪;宋佳男;王江龙;高成龙;李亚兵;朱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兴河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1/02 | 分类号: | F16L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吴倩 |
地址: | 056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墨铸铁 插口 连接 密封件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墨铸铁管承插口连接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有应力应变释放孔组;所述应力应变释放孔组包括多个应力应变释放孔,所述应力应变释放孔呈阵列式均布在垫圈上;所述应力应变释放孔的空腔从密封件与铸管供应介质接触的端面处向密封件内部延伸。本发明提出通过改变现有技术中密封件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其密封性的同时,通过降低密封件在安装完毕后产生的压缩率,提高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密封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球墨铸铁管承插口连接密封件。
背景技术
球墨铸铁管现广泛应用于压力介质供应中,通常采用承插式密封结构,所应用的密封圈的材质多为橡胶及衍生制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球墨铸铁管的承口与插口之间属于间隙配合,加上因铸造球墨铸铁管生产工艺本身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制造公差,其承口与插口之间公差波动很大,容易造成密封不严,而改良铸造工艺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
引证发明公布文件(CN201910866675.7)中的背景技术,球墨铸铁管的这种大压缩比范围的密封结构形式只适用于一般工况(如输送常温介质);而当工况条件苛刻时(如输送温度较高的热水,特别是超过100摄氏度过热水时),因密封件压缩比过大,密封件极易开裂或失去弹性而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可适用于过热水及水蒸汽中,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的球墨铸铁管承插口专用密封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球墨铸铁管承插口连接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有应力应变释放孔组。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应变释放孔组包括多个应力应变释放孔,所述应力应变释放孔呈阵列式均布在密封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应变释放孔的空腔从与介质接触的端面处向密封件内部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应变释放孔底面的形状为圆形、多边形或圆形与多边形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应变释放孔的空腔由外向内渐进缩小。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包括支撑体和垫圈,所述支撑体与垫圈紧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体和垫圈为同种材质,且一体化紧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体和垫圈为不同种材质,支撑体为硬体部、垫圈为软体部;所述支撑体的邵氏硬度为70度到95度,所述垫圈的邵氏硬度为40度到70度;所述支撑体与垫圈为一体化紧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体上设有与承口胶圈槽相配合的突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突起部两侧分别设有安装止脱面和承压止推面。
本发明获得的有益效果为:鉴于现有技术中传统密封件在过大压缩率的情况下会出现快速失效的情况,提出通过改变现有技术中密封件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其密封性的同时,通过降低密封件在安装完毕后产生的压缩率,提高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1)本发明的密封件通过设置应力应变释放孔,利用应力应变释放孔减小密封件在安装过程中所需承受的形变,提高密封件中的橡胶垫圈在高温环境中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应力应变释放孔通过蜂窝状设置,即阵列式排布,相邻应力应变释放孔之间的间隙会形成肋状结构,提高密封件自身承载力,在承插口间隙最大允许极限时不会降低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在承插口间隙最小允许极限时也不会因为橡胶垫圈压缩率过大降低使用寿命。
(2)在密封件端部的支撑体上设置突起部,利用安装止脱面与承压止脱面的构造,可以有效的降低承插接口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窜动,并避免在工作状态下受介质压力造成密封件挤出的问题。
(3)支撑体为硬体部、垫圈为软体部结构设计,可以通过硬体部材料邵氏强度高的特性,提供管道安装过程中的支撑力,避免在安装过程中两个承插口之间的偏心情况,提高对中准确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兴河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兴河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12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