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MPGA-MIV-BP模型簇的连续血压无创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87431.6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6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季忠;吴海燕;李孟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1 | 分类号: | A61B5/021;A61B5/04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杨柳岸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mpga miv bp 模型 连续 血压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MPGA‑MIV‑BP模型簇的连续血压无创监测方法,属于血压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对心电信号、脉搏波信号去噪处理;然后识别特征点,提取波形特征参数,融合个体特征,对于实验的样本分类,分类别构建模型,形成基于MPGA‑MIV‑BP的血压监测模型簇;最后确定个性化参数,实现对个体血压连续无创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血压监测技术领域,涉及生理信号采集技术和数字信号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MPGA-MIV-BP模型簇的连续血压无创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血压是心脏收缩时,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的动脉血管壁所产生的压力,通常情况下是指动脉内壁与大气压强之间的差值。血压分为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两种,通常情况下,临床上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又分为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平均压(Mean bloodpressure,MBP)。其中,常用的两种血压值是SBP、DBP,分别为心脏收缩、舒张时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最大、最小侧压力,对应于动脉血压波形图的波峰、波谷值。
血压作为反映人体心血管功能状态、评价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参数。血压值的准确实时性对于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血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易受心理、生理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间歇性测量的结果差异大,不能准确反映被测者真实的血压状况。实时监测每搏血压值,将会会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连续血压监测的优点主要体现为,对“白大褂高血压”以及“隐蔽性高血压”等不稳定高血压的状况的排查;在间歇血压测量正常的人群中,筛选出轻度高血压患者以及处于临界血压的人群;更准确地评价不同降压药物、机体状态以及服药时间对血压控制的效果,并以此更科学、有效地干预降压治疗过程;预判血压对靶器官的损伤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知晓实时血流状况,为麻醉、手术提供机体生理信息。
连续血压测量方式分有创测量与无创测量。有创测量是将与压力传感器的导管经皮直接插入大动脉或心脏,直接获取血压值,是血压测量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准备时间长、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有创伤性且极易引发并发症,只适用于抢救等大手术过程中的血压监测。考虑到有创血压测量方法的缺陷,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应运而生。现有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主要有动脉张力法、容积补偿法、脉搏波波速法。动脉张力法适用于浅表动脉,无需校准,但需要长时间保持压力传感器的精确定位。动脉补偿法需要预先设定参照压力,长时测量会造成静脉充血。脉搏波在沿动脉管传播过程中受到心脏、血液粘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波形中蕴含丰富的心血管生理、病理相关的信息。通过脉搏波波形与血压的相关性间接获得血压值的方法,解决了装置复杂,个体舒适性差等问题,但该方法易受到个体差异性的影响。目前,基于机器学习以及大数据的血压估计方法,涵盖了更加丰富的血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压估计的精度,但其依赖于特征参数的选取、模型的构建以及血压监测过程中模型的校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MPGA-MIV-BP模型簇的连续血压无创监测方法,对心电信号、脉搏波信号去噪处理、以及特征点识别的基础上,提取波形特征参数,融合个体特征,对于实验的样本分类,分类别构建模型,形成血压监测模型簇,最后确定个性化参数,实现对个体血压连续无创监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MPGA-MIV-BP模型簇的连续血压无创监测方法,在对脉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y,PPG)、心电(Electrocardiography,ECG)信号进行去噪、特征点识别的基础上,计算特征参数,分类别构建血压监测模型,形成血压监测模型簇,实现对血压连续监测,具体步骤包括:
S1:采集ECG信号和PPG信号;
S2:对步骤S1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去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74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