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车辆用低噪音空调风道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72138.2 | 申请日: | 202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1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智远;陈平安;李行;杨天智;肖云华;易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李宇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车辆 噪音 空调 风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用低噪音空调风道,包括风道主体(1),所述风道主体的内腔被沿所述风道主体纵向设置的隔板(9)分隔为带有送风口(2)的动压腔(7)和底部均布送风孔(801)的静压腔(8),所述隔板的纵向设有一列过风孔(901),所述静压腔与所述动压腔通过所述过风孔(901)连通,且所述过风孔与所述送风口相隔一距离设置,靠近所述送风口的过风孔的口径大于远离所述送风口的过风孔口径。本发明既提高了客室气流组织的均匀性,同时也降低了客室内的噪音,整体上提升了客室内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客车通风设备,特别是一种轨道车辆用低噪音空调风道。
背景技术
空调风道作为轨道车辆客室的一个主要部件,影响着整个客室内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从而对轨道车辆空调风道的送风均匀性以及噪音的大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使用中的轨道车辆因内部空间受限,导致空调风道与客室出风顶板之间的距离很近,客室内噪音较大;此外还存在客室内气流组织不均匀,客室内不同区域温度差异较大等问题。针对空调风道传入客室噪音较大的问题,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在风道内部贴吸音棉,然而吸音棉厚度一般在10mm以上,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送风断面,增加了流速导致噪音的小幅增大;此外吸音棉对高频噪音的吸收效果较好,但是对于空调机组传出的低频噪音吸收效果并不佳。
中国专利CN203888808U公开了一种城轨车辆静压式风道,但其直接通过与送风口相连的主风道向客室送风,不能将气流动压产生的噪音隔离,且内部采用吸音棉降噪,会出现上述提到的吸音效果不佳的问题。
中国专利CN207631255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送风通道,其空调风经动压腔流入静压腔,再经静压腔上设置的送风孔流入客室,但其动压腔与静压腔上下设置,且静压腔横跨车顶,使得送风口附近气流较大,远离送风口处气流较小,乘客乘坐舒适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轨道车辆空调风道的送风不均匀且噪音大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增加客室送风均匀性,同时降低噪音,极大提升客室乘客乘坐舒适性的轨道车辆用低噪音空调风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车辆用低噪音空调风道,包括风道主体,所述风道主体的内腔被沿所述风道主体纵向设置的隔板分隔为带有送风口的动压腔和底部均布送风孔的静压腔,所述隔板的纵向设有一列过风孔,所述静压腔与所述动压腔通过所述过风孔连通,且所述过风孔与所述送风口相隔一距离设置,靠近所述送风口的过风孔的口径大于远离所述送风口的过风孔口径。
本发明通过设置独立的动压腔和静压腔,动压腔与静压腔通过侧面设置的过风孔相通,空调送风经动压腔分配到静压腔中,再经静压腔上设置的送风孔流入客室,且由于送风口上方安装空调机组,故过风孔与空调的送风口相隔一距离设置,另外,本发明申请人经过研究发现动压腔的进风口处,由于气体在动压作用下往前高速流动而致使进风口处从过风孔流出到静压腔的气体较小,故设计靠近空调送风口的过风孔的口径大于远离空调送风口的过风孔口径,使得空调的送风在经动压腔迅速流向远端的同时,一部分气流会经较大的过风孔进入静压腔,使得空调安装位置下部也能送风,从而增加了客室送风均匀性,同时延长了空调机组噪音传入客室的途径,降低了客室噪音,极大提升了客室乘客乘坐舒适性。
为使客室送风均匀,提升乘客乘坐舒适性,所述动压腔设置在所述风道主体的中部,且所述动压腔的两侧对称设有所述静压腔,使空调风从客室两侧的乘客乘坐区送入。
为使客室气流组织更顺畅,减小涡流噪音的产生,所述动压腔内朝向所述送风口设有用于水平方向导流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两侧设有扩压板,使所述动压腔内腔呈流线型延伸。
为保证空调安装位置的送风需求,防止送风口附近的气体因速度较大难以流入静压腔中,所述动压腔内设有能促使所述送风口附近气体进入所述静压腔的第一扰流板。
同理,所述送风口的顶部安装空调,所述静压腔内设有能促使气流从所述空调底部的送风孔流入客室的第二扰流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21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焦油预喷涂收尘再利用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双层动车组用空调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