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检测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6254.3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8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夏忠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忠发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N2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管 混凝土 密实 检测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检测结构,包括安装环,所述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之间安装有快速锁紧装置,所述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之间安装有检测加固装置,所述第二安装环上固定安装有录音机,所述固定板底面安装有锤体。优点在于:本发明将原有的一个整环分隔成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并利用快速锁紧装置来实现二者的合并和分离,使得检测完毕后直分离两个安装环即可,提高了检测的方便性,其次第二安装环上安装了录音机,省去了单独录音的困难,更提高了检测的质量,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之间安装了检测加固装置,代替了手持式检测,进一步提高了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实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检测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的常用方法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为:钻芯法,即在已成形的钢管混凝土柱上钻孔抽芯,通过钻取的芯样的质量状况判断柱芯内混凝土的质量,很明显,钻芯法只能对某测试点的混凝土质量继续检测,不能综合判断整个混凝土柱的质量情况,局限性较大;而且钻孔的灌浆补强很难满足与整个柱芯混凝土等强,存在着破坏混凝土柱整体性的风险,严重时会削弱混凝土柱的受力;再有就是钻芯法存在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在钢管混凝土柱上不易架设钻芯设备等弊端。
第二种为:超声法,其基本原理是在钢管外径的一端利用发射换能器辐射高频振动,经钢管圆心传向钢管外径另一端的接收换能器,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由各种缺陷形成的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和路径,其能量就会在缺陷处被衰减,造成超声波到达接收换能器时的声时、声幅、频率的相对变化。该方法成本高,受施工环境影响严重,因此理论性较强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行性不高。
第三种为:敲击法,其适用于普查柱芯混凝土质量,完全凭技术人员的技术及经验,受主观因素影响大;而且敲击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供存档的资料,不便于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另外,对于壁厚较大的钢管混凝土柱,敲击法很难进行准确判断。
现有技术中,使用敲击法时,一般采用手机或者手持录音机对敲击声进行录音,这样就使得敲击法需要多个人一起合作完成,一个利用设备进行敲击,另一个进行录音,且现有的敲击设备不能固定在混凝土柱上,手持时会因为手抖动或没有拿平稳而影响检测的结果,其次现有的现有的检测装置为圆环状,需要从混凝土一端慢慢移动,再原路返回取下,这样十分的不方便,降低了检测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问题中使用不便和缺少固定功能而提出的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检测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检测结构,包括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包括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所述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之间共同安装有活动铰链,所述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之间安装有快速锁紧装置,所述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之间安装有检测加固装置,所述第二安装环上固定安装有录音机,所述录音机远离第二安装环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两侧对称活动安装有两个支杆,两个所述支杆相靠近一侧共同固定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底壁上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底面安装有锤体。
在上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检测结构中,所述录音机上侧外壁上设有显示器。
在上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密实度检测结构中,所述快速锁紧装置包括第一安装环上固定安装的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二安装环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靠近第一连接块一侧外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连接块远离第一连接块一侧外壁上活动插设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贯穿第二连接块的外壁并延伸至安装槽中,所述第一活动杆靠近安装槽一端固定安装有活动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活动块和连接孔之间相互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忠发,未经夏忠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62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