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蓄水-排水型绿色铺装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1610.2 | 申请日: | 2020-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4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舒兴旺;张影;周南山;申力涛;林浩;辛润勤;刘昌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1C7/14;E03F1/00;E03F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易卫 |
地址: | 030032 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海绵 城市 透水 蓄水 排水 绿色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蓄水‑排水型绿色铺装系统。该铺装系统是由设置在路基之上的路面铺装单元﹑蓄水单元﹑排水单元构成,其中路面铺装单元﹑蓄水单元和路基从上往下逐层排列,排水单元位于路面铺装单元和蓄水单元侧方;路基上设置防水层;所述路面铺装单元由路面铺装层和多个竖直贯穿路面铺装层的透水管组成;所述蓄水单元是由多个钢筋水泥混凝土构筑的蓄水空腔拼接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系统具有路面承载力强﹑透水效率高﹑易养护和耐久性好;透水‑蓄水‑排水等多功能高效集成,实现水资源绿色利用;蓄水保水效果好,路基稳固,路面病害少,使用寿命长等众多优势,可有效解决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蓄水-排水型绿色铺装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区域发展的日益庞大,使得人口密集﹑不透水建筑面积增加﹑排热机器增多,结果导致自然降雨渗入地面土壤的机会相对减少,城市的热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于路面热量无法释放。为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将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雨水是城市宝贵且经济的水资源。将雨水从封闭路面或屋顶引向非封闭路面经过土壤的渗透过滤,既可以减缓雨水地表径流的强度,使地下水得到补充,也可以去除雨水中的部分污染物,就地排除雨水减少由于积水而引发的事故。还可将过滤后的雨水用作城市的非饮用水,减少饮用水的需求量,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供水的压力。此外,雨水收集还能节省饮用水配水管网的建设费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透水性路面收集雨水是一项极为具有可行性的雨水利用技术,透水性路面和透水性设计也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路面的建设中,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国际上流行采用透水性材料来覆盖城市路面,或将以前铺设的一些硬化路面改为透水性路面,以增强城市的生态效果。城市行车道一般采用多孔隙沥青混凝土或多孔隙水泥混凝土作为铺面材料,因上述混凝土孔隙率高,其承载力﹑耐磨性和抗冻融性能普遍较低,同时在气候老化﹑水作用﹑温度作用和荷载作用等综合作用下,其病害较严重,耐久性差,使用寿命较短。另外,路面透水孔隙极易被泥土或其他杂物所堵塞,其透水效率显著降低且被堵塞的孔隙难以疏通,路面养护难度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透水性路面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蓄水-排水型绿色铺装系统,该系统具有路面承载力强﹑透水效率高﹑易养护和耐久性好;透水-蓄水-排水等多功能高效集成,实现水资源绿色利用;蓄水保水效果好,路基稳固,路面病害少,使用寿命长等众多优势,可有效解决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蓄水-排水型绿色铺装系统是由设置在路基之上的路面铺装单元﹑蓄水单元﹑排水单元构成,其中路面铺装单元﹑蓄水单元和路基从上往下逐层排列,排水单元位于路面铺装单元和蓄水单元侧方,靠近马路边沿;路基与蓄水单元和排水单元之间设置防水层;所述路面铺装单元由路面铺装层和多个竖直贯穿路面铺装层的透水管组成;所述蓄水单元是由多个钢筋水泥混凝土构筑的蓄水空腔拼接而成,透水管通过穿透孔穿入蓄水空腔中,各个蓄水空腔之间设有连通管;所述排水单元由储水池﹑抽水系统和浇淋系统构成,抽水系统的抽水管伸入相邻的蓄水空腔的下部,将蓄水空腔中的水抽入储水池中。
所述的透水管内腔截面为内径5mm-15mm的圆形或者边长5mm-15mm的正方形。路面积水通过透水管而流入蓄水空腔中。
所述的蓄水空腔为长50-100cm、宽20-40cm、高30-100cm的长方体,所述的连通管位于蓄水空腔下部。
所述的蓄水空腔顶部与路面铺装层之间、蓄水空腔底部与防水层之间、各个蓄水空腔之间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厚度为10cm-2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未经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16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