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体呼出气中醛酮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52937.3 | 申请日: | 202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8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 发明(设计)人: | 赵伟军;孙梦;温铁芳;周伟;史夏青;汪小知;张厚德;郝雷;段兴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必睿思(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橙知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1 | 代理人: | 李品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体 呼出 气中醛 酮类 物质 含量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体呼出气中醛酮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属于含量检测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当呼出气中的一些VOCs的浓度范围很小时,基本无法对其进行定量检测等问题,一种人体呼出气中醛酮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包括如下步骤:S01:收集人体呼出气;S02:将人体呼出气通入附着有衍生试剂的吸附装置,用洗脱剂洗脱吸附装置,得到待测液;S03:对待测液进行检测。本发明具有灵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含量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体呼出气中醛酮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呼出气体是直接由肺呼出,最早是由pauling等人在1971年采集了正常人的呼出气体,并检测到其中250种挥发性有机物。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这些有机物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这些有机物主要是脂质过氧化过程的产物。
近几年,呼出气的分析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目前已有报道利用传感器,质子-传递反应质谱,气相色谱-质谱,离子迁移谱等技术用于呼出气VOCs(挥发性有机物)中相关潜在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研究表明,呼出气中包含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人体疾病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即通过检测挥发性有机物,、代表患有某种疾病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确诊)。但由于人体中这些VOCs含量低,甚至低于仪器检测的最低定量误差要求。例如:呼出气中的一些VOCs的浓度范围仅在ppt-ppb之间,已经低于很多仪器的定量要求。而呼出气中有些成分如水蒸气、CO2等含量又极高,又干扰仪器的定量测定。最后呼出气还含有如醇、酮、醛等化学多样性特征的混合物,这使得疾病生物标记的鉴定复杂化。
故现有的人体呼出气挥发性检测的方法中,大多为定性检测方法,定量检测困难,尤其是当呼出气中的一些VOCs的浓度范围很小时,基本无法对其进行定量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人体呼出气中醛酮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人体呼出气中醛酮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01:收集人体呼出气;
S02:将人体呼出气通入附着有衍生试剂的吸附装置,用洗脱剂洗脱吸附装置,得到待测液;
S03:对待测液进行检测。
优选地,所述的吸附装置为吸附采样管,所述的吸附采样管采用如下步骤制备:
(1)将衍生试剂用乙腈配置成含有衍生试剂的含量为3%的涂渍液;
(2)将固定相填料填充到空白吸附柱上;
(3)将涂渍液涂渍在装填固定相的吸附柱上,最后用氮气吹干,4℃密封冷藏保存;
所述的衍生试剂的化学式为R-NH-NH2,制备过程中在低醛酮环境中进行,要求以甲醛计≤0.1ug,以丙酮计≤0.25ug。
优选地,所述的衍生试剂为2,4-二硝基苯肼。
优选地,步骤S02中,对收集的人体呼出气进行加热恒温处理,处理的温度在40-70℃之间,然后以恒定的流速流经吸附装置,再用洗脱剂洗脱吸附装置,过滤得到待测液。
优选地,步骤S02中,人体呼出气流经吸附装置的流速在5-1000ml/min之间。
优选地,步骤S01中,用预处理后的气袋收集人体呼出气0.1L-10L。
优选地,预处理后的气袋的背景测试要求满足醛类物质以甲醛计≤0.1ug,酮类物质以丙酮计≤0.25ug。
优选地,洗脱剂为甲醇、乙腈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洗脱剂洗脱后,过滤并用洗脱剂定容至2ml待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必睿思(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必睿思(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29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回填喷射砼的回弹率的装置
- 下一篇:探测装置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