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等离子熔融危险废弃物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43714.0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6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杨以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8 | 分类号: | F23G5/08;F23G5/44;F23G5/46;F23G5/50;F23J15/02;F23J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周超 |
地址: | 310019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离子 熔融 危险 废弃物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熔融危险废弃物处理系统,包括等离子熔融炉,等离子熔融炉连接有等离子炬,等离子熔融炉上上设置有高温烟气出口以及高温液出口,高温烟气出口以及高温液出口分别连接第一余热回收单元和第二余热回收单元,第二余热回收单元连接有玻璃体回收单元和余热发电单元,余热发电单元连接等离子电源,所述等离子电源连接等离子炬为等离子炬提供电源,第一余热回收单元连接余热发电单元以及烟气除尘单元,烟气除尘单元连接烟气净化单元和进料系统,本发明提出的烟气处理后作为载气循环使用、二次飞灰再熔融处置技术解决了废弃物等离子熔融处置的烟气排放与二次飞灰,本发明提出的技术运行成本低、环保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态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等离子熔融危险废弃物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的年处理量为2亿吨以上,接近50%采用焚烧发电的处理方法,焚烧炉飞灰产生量约为入炉垃圾量的4%,每年需要处理的飞灰量达到400万吨以上,焚烧飞灰作为危险废物,二噁英和重金属含量都较高,其治理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等离子高温熔融技术是把垃圾焚烧飞灰在高温状态下熔融成玻璃态熔渣,飞灰中的二噁英等有机污染物受热分解破坏,飞灰中的重金属有效地固溶在玻璃态熔渣中,焚烧飞灰经过熔融后,密度大大增加,减容可达2/3以上,而且稳定的熔渣可作为路基等建筑材料,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是固体废弃物最有效的终极处理方法。
然而,目前等离子体熔融方式处置飞灰时,熔融产生的高温烟气,需要经过二次燃烧,再进行脱硫脱硝等环保处理后再排放,处理烟气量大,不仅增加了投资与运行成本,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由此可见,有必要为飞灰处置提供一种环保性能好、运行成本低、易于推广的等离子熔融处置系统与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离子熔融危险废弃物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等离子熔融危险废弃物处理系统,包括等离子熔融炉,等离子熔融炉连接有等离子炬,等离子炬产生的高温载气对等离子熔融炉内的废弃物加热形成玻璃熔融液,等离子熔融炉上上设置有高温烟气出口以及高温液出口,所述高温烟气出口以及高温液出口分别连接第一余热回收单元和第二余热回收单元,第二余热回收单元连接有玻璃体回收单元和余热发电单元,余热发电单元连接等离子电源,所述等离子电源连接等离子炬为等离子炬提供电源,第一余热回收单元连接余热发电单元以及烟气除尘单元,烟气除尘单元连接烟气净化单元和进料系统,进料系统连接等离子熔融炉,所述烟气净化单元连接载气供给控制单元。
优选的,所述等离子炬载气为二氧化碳或是氧气或是惰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气体。
优选的,高温烟气通过第一余热回收单元快速冷却,温度由高于1000℃下降至200℃,从而抑制二恶英的产生。
优选的,所述烟气除尘单元为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
优选的,所述烟气净化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脱酸装置、除湿装置以及过滤装置。
其中,脱酸装置为干式脱酸装置、碱水喷淋塔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载气供给控制单元连接载气存储罐用于检测调节载气存储罐的压力及罐内气体成分的分析,并将载气存储罐内的气体按照一定的压力与流量输出给等离子炬;载气存储罐连接氧气供源以及载气供源,并通过载气供给控制单元在需要时补充载气和氧气,载气存储罐连接应急排放装置,应急排放装置连接载气供给控制单元。
优选的,所述进料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料仓以及送料计量装置。
其中,所述送料计量装置采用螺旋计量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37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