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气层开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37255.5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1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朱秀兰;冉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陇东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兴智翔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8 | 代理人: | 范万兴 |
地址: | 745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气 开发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气层开发装置,包括基座、煤气层本体、升降腔体、控制面板和气塞,所述基座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升降腔体,且升降腔体的上方设有承载台,并且承载台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连通箱,所述连通箱的一侧设有煤气层本体,且煤气层本体内部的一侧设有两组气塞,并且气塞顶部的内壁上皆安装有电热片,气塞一侧的煤气层本体内部设有两组气囊,所述连通箱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导管,第二导管的一端依次贯穿两组气塞以及两组气囊并延伸至煤气层本体的内部,且第二导管上方的连通箱内部设有第一导管。本发明不仅确保了开发装置使用时的开采效果,提高了开发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而且提高了开发装置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气层开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煤气层开发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煤气层透气性系数普遍较低,在煤气层开发过程中,为了提高产能,一般会采用人工增产措施改善储层物性,扩大储层与高渗通道的接触面积,因此需借助相应的开发装置进行相应的开采处理。
现今市场上的此类开发装置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1)现有的此类开发装置不便于对开采效果进行二次稳固,导致其易出现复原的现象,开采效果难以达到人们心中的预期;
(2)现有的此类开发装置不便于对基座进行定位处理,导致其开采过程中易出现滑移的现象,稳定性一般;
(3)现有的此类开发装置不便于调节连通箱的高度,难以根据煤气层本体的具体高度进行相应的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气层开发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开发装置不便于对开采效果进行二次稳固、不便于对基座进行定位处理以及不便于调节连通箱高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气层开发装置,包括基座、煤气层本体、升降腔体、控制面板和气塞,所述基座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升降腔体,且升降腔体的上方设有承载台,并且承载台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连通箱,所述连通箱的一侧设有煤气层本体,且煤气层本体内部的一侧设有两组气塞,并且气塞顶部的内壁上皆安装有电热片,气塞一侧的煤气层本体内部设有两组气囊,所述连通箱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导管,第二导管的一端依次贯穿两组气塞以及两组气囊并延伸至煤气层本体的内部,且第二导管上方的连通箱内部设有第一导管,第一导管的一端贯穿气塞并延伸至煤气层本体的内部,并且第二导管下方的连通箱内部设有第三导管,第三导管的一端贯穿气塞并延伸至气塞的内部,所述第三导管底端一侧的气塞内部设有排水口,基座底端的拐角位置处皆安装有万向轮,且万向轮一侧的基座外壁上皆设有定位结构,升降腔体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与电热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通箱远离煤气层本体一侧的外壁上设有等间距的接入口,接入口的一端皆延伸至连通箱的内部并分别与第一导管、第二导管以及第三导管相连通,以便接入外部各类设备。
优选的,所述第二导管远离接入口的一端安装有塞头,塞头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导管的内部,以便对第二导管的一端进行密封处理。
优选的,所述第二导管远离气塞一侧的底部设有等间距的排气口,排气口的底端分别延伸至气囊以及煤气层本体的内部,以便将液氮输送至气囊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定位结构的内部依次设有旋柄、螺纹杆、螺纹筒以及橡胶防滑盘体,所述万向轮一侧的基座外壁上皆固定有螺纹筒,且螺纹筒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两端皆延伸至螺纹筒的外部,以便带动橡胶防滑盘体下移。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顶端安装有旋柄,且螺纹杆的底端铰接有橡胶防滑盘体,以便经橡胶防滑盘体对基座进行定位。
优选的,所述升降腔体底部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双轴电机,且双轴电机的两端皆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以便带动第一齿轮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陇东学院,未经陇东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72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人工双碳源的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重组菌
- 下一篇:一种线盘的转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