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随流检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36422.4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2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舒庆辉;黄金明;周天然;陈鹏;郭松松;李祥振;唐演;郑成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8 | 分类号: | H04W24/08;H04B17/36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常忠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随流检测方法,第一网络节点在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时,可以对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一入接口接收的第一业务流中的多个报文进行染色,并根据该多个染色的报文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时延。采用对多个报文进行染色的方式,即使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报文发生丢包,也可以根据其他未发生丢包的报文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另外,根据多个报文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相较于根据一个报文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而言,精度也更高。综上可知,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提升所检测的检测域的传输时延的精度。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3月1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161932.X、发明名称为“一种逐包随流检测的方法和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流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据通信网络中,可以采用随流检测技术,例如随流信息遥测(in-situ flowinformation telemetry,iFIT)技术检测数据通信网络的时延,以确定网络的服务质量。
目前,利用随流检测技术所检测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时延的精度不高,从而不能准确的评估网络的服务质量,因此,需要一种方案,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流检测方法,可以提升所检测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时延的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流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由检测域中的第一网络节点执行。第一网络节点在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时,可以对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一入接口接收的第一业务流中的多个报文进行染色,并根据该多个染色的报文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时延。具体地,第一网络节点可以通过第一入接口接收前述多个报文中的每个报文,而后,第一网络节点分别将接收该每个报文的第一时间戳封装在所接收到的每个报文的随流检测信息中,并向第一出接口分别转发封装了第一时间戳的每个报文。其中,每个报文的第一时间戳用于指示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一入接口接收该每个报文的时间。即第一报文的第一时间戳用于指示第一网络节点通过第一入接口接收第一报文的时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时,不是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仅选择一个报文进行染色,而是对多个报文进行染色。由于仅选择一个报文进行染色时,若该被染色的报文发生丢包,则无法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而采用对多个报文进行染色的方式,即使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报文发生丢包,也可以根据其他未发生丢包的报文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另外,根据多个报文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相较于根据一个报文确定检测域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传输时延而言,精度也更高。综上可知,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提升所检测的检测域的传输时延的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多所述第一业务流中的每个报文进行染色,根据每个染色的报文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流在所述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的时延。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入接口接收的多个报文为所述第一入接口接收的所有报文。通过对第一业务流中的每个报文进行染色,来检测时延,可以进一步提升传输时延的检测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随流检测为iFIT随流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随流检测信息中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随流检测为端到端逐包随流检测和/或逐跳逐包随流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节点针对在第一随流检测周期内接收的第一业务流中的多个报文包括第一报文,第一网络节点将第一报文的第一时间戳封装至第一报文的随流检测信息在具体实现时,例如可以将第一报文的第一时间戳封装到第一报文的第一iFIT随流检测信息的第一流指令扩展头FIEH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64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曲线模拟和核辐射原理测量物位的方法
- 下一篇: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