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28766.0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78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曾雄;尚春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G01K13/00;G01K1/20;G01K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郭桂峰 |
地址: | 523851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体温 测量方法 装置 终端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包括: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更人性化的方法,在有必要时进行环境温度的校准,降低红外测体温的操作繁琐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温测量技术领域,尤指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医疗健康,消费者对便捷测体温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其中,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检测人体体温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方案之一。
一个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而平稳的,而人体表面温度(比如,额温)是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的,为了保证所测得的人体体温的准确性,需要用环境温度修正人体表面温度,因此需要先测准环境温度。
通常红外测温装置除了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还内置一个NTC温度传感器(简称NTC)或PN结温度传感器(简称PTAT),用于测量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腔体温度。当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腔体温度与外界的环境温度一致时,可以将该腔体温度作为外界的环境温度,修正人体表面温度,从而保证最终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但是将红外测温装置内置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时,由于这种终端设备对防水有要求,密闭性好,NTC/PTAT等温度传感器必然处于密闭腔体中。当终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热量较大时,NTC/PTAT等温度传感器不能准确测量环境温度,其所测量的温度仅能作为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腔体温度,并不能代表人体周围的环境温度,进而不能准确得到人体体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有一种解决方案是: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周围物体或空气温度,将此温度作为外界的环境温度;再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人体额温,根据人体额温和外界的环境温度得到人体体温。但是这种方法在红外体温测量时需要用户进行两次红外测温操作,测量步骤增加,整体测量时间延长,用户体验不好。而且如果是整机没有发热的情况下,直接检测也能够得到准确的体温,此时没有必要采用通过测量周围物体或空气温度来校准环境温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更人性化的方法,在有必要时进行环境温度的校准,降低红外测体温的操作繁琐度,提升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部分不足,提供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包括: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包括:统计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的统计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包括:根据发生的黑屏时间动态更新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以下至少一种因素设置第一亮屏门限:所处地点、季节、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还包括: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当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的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包括:当黑屏时间大于第三黑屏阈值时,用黑屏之后的下一亮屏时的内部温度更新所述参考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87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