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的百合脱毒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22990.9 | 申请日: | 2020-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0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滕年军;吴慧君;吴泽;张德花;蓝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李晓峰 |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鹂岛现代农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百合 脱毒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的百合脱毒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健康无腐烂的百合鳞片提取RNA,经反转录进行病毒检测;2)选取中内层健康的百合鳞片进行外植体消毒,培养获得大量长势良好的无菌苗;3)切取无菌苗小鳞片,诱导获得致密愈伤组织;4)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培养诱导成苗;5)切取步骤4)中的叶进行病毒检测,检测合格即为百合脱毒种苗。本发明的百合脱毒方法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快速获得无毒苗,解决了目前百合脱毒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和耗时长的问题,具有脱毒效率高、工序简单、生产设备要求低的特点,能够满足产业化生产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织培养及脱毒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百合脱毒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通过诱导愈伤进行脱毒的百合脱毒方法。
背景技术
百合作为球根花卉,在花卉家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长期采用以鳞茎、鳞片、珠芽等营养体进行无性繁殖,极易发生病毒感染,且常伴有球根退化,严重影响百合的品质和产量。其中,病毒病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我国百合的进口、引种、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以及种球的不规范种植和自繁,病毒病开始在我国百合种植区蔓延。一般发病率在40%-50%,二代种球的带病率在90%以上。在已报道的十余种侵染百合的病毒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有3种: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 virus,CMV)、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和百合斑驳病毒(Lilymottle virus,LMoV),它们经常以复合感染的形式出现,使植株的茎、叶、花发生斑驳或变形,严重导致植株矮小、退化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百合的产量和品质。这些病毒主要通过蚜虫等昆虫媒介传播,传播速度快,难以用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直接有效控制。
目前关于百合脱毒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剥茎尖、热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这些方法虽然能有效脱除百合病毒。但存在所需脱毒材料较多、污染率高、技术难度操作较大、工序复杂、周期长等问题,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例如,专利号为CN201410420844.1的中国专利“一种基于胚性愈伤特异诱导的百合脱毒方法”,它将大田百合鳞片经消毒后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成苗后进行热处理,剥离茎尖后再次诱导愈伤组织,再将其诱导成苗。该脱毒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脱毒材料需求量极大,茎尖剥取不易且成活率低,工序复杂,耗时长,技术要求高,难以应用于工厂化生产。此外,专利号为CN201410586353.4的中国专利“一种百合种球综合性脱毒方法”,它先以36-38℃,湿度为70-86%的大棚环境条件进行热处理脱毒,后进行外植体的消毒和生长点采集诱导培养,该脱毒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设备成本高,生长点剥取不易,技术难度大,形成的脱毒鳞茎种球退化严重,虽然能够脱除一部分的病毒,但易二次感染病毒,故实际应用价值低。此外,已有专利基本未对处理前的百合种球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原材料是否感染病毒,因此其脱毒率的统计有失一定的科学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百合脱毒技术的不足,在脱毒处理前就进行病毒检测,提供一种可持续化高、易操作、周期短且能够应用于规模化生产百合的脱毒方法,该方法能有效提高种苗抗性,具有操作简单、工序少、脱毒时间短等优势。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效的百合脱毒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健康无腐烂的百合鳞片提取RNA,经反转录进行病毒检测;
2)选取中内层健康的百合鳞片进行外植体消毒,培养获得大量长势良好的无菌苗;
3)切取无菌苗小鳞片,诱导获得致密愈伤组织;
4)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培养诱导成苗;
5)切取步骤4)中的叶进行病毒检测,检测合格即为百合脱毒种苗。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29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