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稻茬田振动刮削双辊交错式防缠粘旋耕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9987.1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61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郑侃;程健;夏俊芳;刘国阳;徐磊;刘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33/02 | 分类号: | A01B33/02;A01B33/10;A01B33/12;A01B33/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樊戎;张继巍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稻茬田 振动 刮削 交错 式防缠粘 旋耕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茬田振动刮削双辊交错式防缠粘旋耕机,包括机架整体、刀辊组成、刮削装置;所述导辊组成为交错刀辊组成,所述交错刀辊组成包括两组刀辊组成,每组刀辊组成包括刀轴,每个刀轴截面上固定四个呈正交的刀座,相邻两个截面上的刀座呈螺旋排列,且每个刀座上固定一把旋耕刀;两组刀辊组成中的两个刀轴在同一高度上平行布置,且两个刀轴上的旋耕刀呈交错排列,两个交错排列的旋耕刀尖之间有间隔。本发明采用双刀辊旋耕刀交错结构,在保证旋耕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同一刀辊相邻旋耕刀的轴向间距,从而增加稻秆和土壤在刀辊中的相对流动,降低秸秆和土壤聚集在刀轴上,有效地减少土壤粘附和秸秆缠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中的耕作技术领域,具体的指一种稻茬田振动刮削双辊交错式防缠粘旋耕机。
背景技术
长江中下游农业区采用旋耕方式将稻茬田水稻秸秆直接混埋还田,具有减少作业流程、节省成本、培肥地力等优势。由于稻茬田土壤粘重,含水量大;水稻收获后,留茬高、秸秆量大,导致旋耕作业中机具粘附土壤稻茬问题严重。因此,在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研究旋耕防缠防粘技术是发展的趋势。旋耕机具粘附土壤稻茬后存在如下问题:停机清理影响机具工作效率;降低了地表平整度、秸秆埋覆率、耕深稳定性等种床整备质量;机组动力带动机具和粘附的土壤稻茬共同做功,增加了作业功耗;土壤稻茬与部件表面的摩擦转变成为土壤稻茬间的界面摩擦,增加了作业阻力;易使部件产生疲劳破坏,降低使用寿命。
现有旋耕机防缠防粘装置如专利号CN201920359536.0公开了一种旋耕机刀轴防缠装置,其结构为在外轴上安装带有弹簧的防缠刀片,切除缠绕的杂草,该装置可有效减少杂草的缠绕,但改变旋耕刀刀辊结构,降低了作业质量,且不能有效的防粘。专利号CN201911023478.5公开了一种双轴旋耕机,改变变速箱的传动形式,实现中间传动和侧传动。由于只有在旋耕机的一侧有侧传动导致旋耕机重量分布不均匀,降低作业质量。CN200610095254.1公开了一种工字型箱体、行走轮与旋耕刀相互交叉防缠绕旋耕机,其通过行走轮与前刀轴上的旋耕刀相互交叉达到相互削泥和刁草,起到一定的防缠作用。但是前刀轴的位置高于后刀轴的位置,耕深稳定性差、作业效率低,不适用粘重潮湿的土壤环境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技术背景中所述的在土壤粘重、秸秆量大的稻茬田旋耕作业时机具易粘附土壤、缠绕稻茬等问题,提供一种稻茬田振动刮削双辊交错式防缠粘旋耕机,实现旋耕机具防缠粘、进一步提高耕作质量与作业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稻茬田振动刮削双辊交错式防缠粘旋耕机,包括机架整体、刀辊组成、刮削装置、左侧齿轮组和右侧齿轮组,刮削装置悬挂在所述机架整体前方,刀辊组成位于所述机架整体正下方;所述刀辊组成为交错刀辊组成,所述交错刀辊组成包括两组刀辊组成,每组刀辊组成包括刀轴,每个刀轴截面上固定四个呈正交的刀座,相邻两个截面上的刀座呈螺旋排列,且每个刀座上固定一把旋耕刀;两组刀辊组成中的两个刀轴在同一高度上平行布置,且两个刀轴上的旋耕刀呈交错排列,两个交错排列的旋耕刀尖之间有间隔。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刀轴上相邻两个截面上的刀座螺旋升角为40°~50°。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刀轴上的每一个截面上的刀座为一组,每相邻两个截面上的刀座之间间距为180~220mm,且每个刀轴上布置有5~8组刀座。
进一步地,前方所述刀轴上的旋耕刀正切部距离后方所述刀轴中心线的长度L为80~100mm;两个交错排列的所述旋耕刀尖之间间隔2H为20~30mm。
进一步地,所述旋耕刀包括左弯旋耕刀和右弯旋耕刀,在每一个截面上的4个刀座上安装两把左弯旋耕刀和两把右弯旋耕刀,且左弯旋耕刀和右弯旋耕刀交叉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99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