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不织布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7610.2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3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戴崇峰;林英骐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D04H1/724 | 分类号: | D04H1/724;D04H1/732;D04H1/76;D04H1/544;D04H1/55;D04H1/549;D04H1/551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织布 制造 方法 | ||
一种立体不织布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熔喷装置喷射熔喷纤维,其中熔喷纤维的单孔吐出率介于0.01公克/分钟至0.5公克/分钟之间。以辊轮装置承接熔喷纤维的第一部分。以收集装置承接熔喷纤维的第二部分,其中收集装置具有承接网,且承接网的移动速率介于1公尺/分钟至5公尺/分钟之间。透过辊轮装置的转动使熔喷纤维的第一部分抵达收集装置。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可使得所形成的立体不织布具有一定的厚度及良好的蓬松度。
技术领域
本揭露内容是有关于一种立体不织布的制造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高蓬松度的立体不织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纺织产业领域中,由于不织布可不经编织形成,因此与不织布相关的议题已成为发展重点。此外,不织布具有制程时间短、产量高、成本低以及原料来源广等优点,因此适合应用于消费市场。不织布的广泛的定义可以是利用压力形成或利用粘性来形成的布状物。然而,不织布的制程实质上可具有相当多的变化,且随着制程方式的改变,不织布的性质亦会随之改变。
随着纺织产业日渐发展,业者开始开发具有立体结构的不织布。然而,受限于目前纺织设备的设计,立体不织布的蓬松度与厚度无法有效地提升。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高蓬松度及厚度的立体不织布为目前相当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立体不织布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熔喷装置喷射熔喷纤维,其中熔喷纤维的单孔吐出率介于0.01公克/分钟至0.50公克/分钟之间。以辊轮装置承接熔喷纤维的第一部分。以收集装置承接熔喷纤维的第二部分,其中收集装置具有承接网,且承接网的移动速率介于1公尺/分钟至5公尺/分钟之间。透过辊轮装置的转动使熔喷纤维的第一部分抵达收集装置。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熔喷装置具有多个吐出孔,且吐出孔的密度介于35孔/英吋至65孔/英吋之间。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熔喷装置垂直于收集装置的承接面喷射熔融纤维。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立体不织布的制造方法还包括透过辊轮装置的转动使熔喷纤维的第一部分通过辊轮装置与收集装置之间。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立体不织布的制造方法还包括透过辊轮装置的转动及收集装置的输送使熔喷纤维通过辊轮装置与收集装置之间,以形成立体不织布。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辊轮装置转动时,辊轮装置相邻于收集装置的一侧的切线方向与收集装置的承接面的输送方向相同。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辊轮装置与收集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介于10毫米至100毫米之间。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立体不织布的蓬松度介于150立方英吋/盎司至600立方英吋/盎司之间。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立体不织布的基布重(basis weight)介于25克/平方公尺至550克/平方公尺之间。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熔喷纤维的材料包括聚烯烃、聚酯、聚氨酯及尼龙,且立体不织布中的熔喷纤维的直径介于0.2微米至20微米之间。
根据本揭露上述实施方式,立体不织布的制造方法透过辊轮装置的转动,使得熔喷纤维的第一部分抵达收集装置的承接网,并与熔喷纤维的第二部分一起通过辊轮装置与收集装置之间,从而形成立体不织布。通过将承接网的移动速率调整在适当的范围中,可使得所形成的立体不织布具有一定的厚度及良好的蓬松度。
附图说明
为让本揭露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纺织设备的侧视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纺织设备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图2的视角方向垂直于图1的视角方向;
图3绘示使用图1的纺织设备制造立体不织布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未经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76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