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虹吸排水收集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3706.1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4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马克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海米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20;E03F5/14;E03F7/02;E02D31/02;E03F5/10;E03F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李倩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虹吸 排水 收集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虹吸排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多个排水异形片及与多个排水异形片连通的多个虹吸排水槽,虹吸排水槽联通有沉淀观察井,沉淀观察井一侧设置有第一处理井和第二处理井,第一处理井和第二处理井内均设置有杂质沉积组件,第一处理井和第二处理井内侧壁均设置有防水涂层,杂质沉积组件包括连接在防水涂层一侧的第一倾斜弧形板,第一倾斜弧形板下方设置有与第一倾斜弧形板平行设置的第三倾斜弧形板,第一倾斜弧形板和第三倾斜弧形板之间设置有与防水涂层另一侧第二倾斜弧形板,沉淀观察井通过第一连接管连通有蓄水池。本发明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水收集处理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虹吸排水收集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地上空间的使用趋近饱和,地下空间逐渐被利用,越来越多的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和地下人行道等等相继出现并广泛修建,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匮乏,减轻了地面交通压力。
近几年,工程建设中对于地下车库顶板的做法层出不穷,引进防护虹吸排水收集利用系统,这样做提高了地下车库顶板排水能力,减少施工工序,符合“海绵城市建设”,实现零坡度排水,种植顶板结构层次优化,省工期、省造价,减少渗漏,提高种植物存活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以往的被动排水转变成看得见的主动排水,从而真正实现了零坡度、有组织排水。
而现有的排水系统需要进行找坡层施工,并且施工工期较长,而且车库顶板跨度一般都比较大,找坡至中部厚度将很厚,增加了施工成本。找坡排水是将雨水通过找坡层坡度排至顶板边后再渗入地下,效率很低,而且雨水无法进行回收利用,容易产生排水不及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虹吸排水收集处理系统,以致力于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全部问题或者之一。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虹吸排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排水收集组件,所述排水收集组件包括多个排水异形片及与多个所述排水异形片连通的多个虹吸排水槽,多个所述虹吸排水槽用于收集所述排水异形片上的水,多个所述虹吸排水槽和多个所述排水异形片的整体的上面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和植被层,多个所述虹吸管和多个所述排水异形片的整体的下面依次设置有底部防水层和车库顶板,所述虹吸排水槽通过虹吸管联通有沉淀观察井,所述沉淀观察井一侧设置有第一处理井和与所述第一处理井相邻的第二处理井,所述沉淀观察井上设置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输入端与所述沉淀观察井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处理井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处理井连通,所述第一处理井和所述第二处理井内均设置有杂质沉积组件,所述第一处理井和所述第二处理井内侧壁均设置有防水涂层,所述杂质沉积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防水涂层一侧的第一倾斜弧形板,所述第一倾斜弧形板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倾斜弧形板平行设置的第三倾斜弧形板,所述第一倾斜弧形板和所述第三倾斜弧形板之间设置有与所述防水涂层另一侧第二倾斜弧形板,所述第三倾斜弧形板下方设置有倾斜板,所述倾斜板上端连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伸缩端铰接有推动板,所述第一气缸上端连接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所述推动板上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大小大于所述第二气缸的大小,所述第一处理井和所述第二处理井下端侧壁上均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打开门,所述沉淀观察井通过第一连接管连通有蓄水池。
可选的,所述底部防水层和所述车库顶板之间设置有耐根穿刺防水层。
可选的,所述耐根穿刺防水层为聚氯乙烯双面复合耐根穿刺防水卷材。
可选的,所述开口上端侧壁处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打开门连接,所述开口内测壁上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与所述打开门固定李爱杰的第一滑块。
可选的,所述排水异形片和所述虹吸排水槽的整体上设置有土工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海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海米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37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