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综采工作面端头运支一体式支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2655.0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61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生;徐亚军;王彪谋;任怀伟;程骏;李提建;张金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3/00 | 分类号: | E21D23/00;E21D23/04;E21D2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作面 端头 运支一 体式 支护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和刮板输送机协同设计的“运输‑支护”一体式端头支护装置由顶梁、基座、立柱、中间支撑架和稳定机构构成,基座与刮板输送机端头连接成一体,立柱承力点在基座处局部加强;中间支撑架设在在顶梁和底座之间,同时作为传动部的盖板,实现了密集装备空间的利用。设置在端头的运支一体式支护装置,在刮板输送机头或机尾增加了约束和调节功能,减缓了上窜下滑的趋势,在综采工作面端头形成“端头液压支架—端头运支一体式支护装置‑超前支架”的三级协同支护模式,克服了传统端头液压支架超长顶梁的无效支护难题,提高了工作面端头围岩控制能力。本发明为复杂煤层高产高效开采提供了装备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井工开采煤矿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装备,具体涉及一种端头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协同的“运输-支护”一体式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综采)是当前井工煤矿的主流采煤方法,综采工作面装备由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和采煤机三机构成,刮板输送机作为采煤机的行走部和液压支架的拉移点,在工作面倾斜方向是无约束状态,与运输巷和回风巷煤壁保持一定间隙以便于推进。置于机头、机尾处,电机、偶合器和减速器,占用较大空间,因此配置有端头液压支架,为避开传动部同时提供行人及设备检修空间,刮板输送机机头(尾)处都设有推移梁(基座),端头支架推移点较基本架靠后,与工作面中部支架相比形成了较大的无立柱空间,带来以下影响:
1)长顶梁端头支架由于顶端距立柱支撑点距离远,有效支撑力很小,且常常处于栽头状态,无法有效无法有效发挥支护作用,造成端部变形,挤压有限的通行空间,尤其是对于破碎顶板来讲,端头顶板控制难度巨大。
2)现有刮板输送机头和机尾均为无约束状态,且没有专门的调斜机构,依靠液压支架的推移实现前移,由于倾角的存在或推移偏斜,经常发生上窜下滑现象,输送机和支架和煤壁干涉,需人工调整,给连续推进带来很大影响。
专利综采工作面端头异型支护装备(201810444060.0),提供了一种能够对运输机机尾处空顶区域进行全断面支护和封堵的端头支护设备,但支护装备和运输机之间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原有端头支架超长控顶距问题。
由于空间限制,尤其是大功率输送装备机头多电机驱动部的影响,端头支护长期困扰复杂煤层开采,必须采用新的配套方式和技术装备来破解上述系列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综采工作面端头运支一体式支护装置,将刮板输送机机头和支护功能集成一体,形成新的设备配套方式,有效突破空间限制,解决现有端头支架长控顶距带来的无效支护难题,同时实现了刮板输送机的端头约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综采工作面端头运支一体式支护装置,优选四柱支撑式液压支架架型,包括顶梁、基座、立柱、中部支撑架、稳定机构和调斜千斤顶组成,置于机头(尾)传动部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与刮板输送机头(尾)推移梁相连;中加支撑架作为稳定机构的基础,同时作为刮板输送机传动部的盖板,在立柱处开槽;调斜千斤顶安装在基座上,另一端作用在煤壁上。本发明综采工作面端头运支一体式支护装置置于端头支架和顺槽超前液压支架支架之间,所述的端头液压支架采用伸缩顶梁结构,以及时支护推移后的空顶区域。
所述稳定结构采用四连杆机构或伸缩套筒,单排布置,留出工作面管路的通道,稳定机构下方与中间支撑架固连,上部与顶梁十字铰接。
所述基座与端头液压支架的推移梁构成一个整体,与工作面底板接触,作为立柱的承载部件,并在承载处加强处理。
所述支运一体式端头支护装置可单独置于刮板输送机头或者刮板输送机机尾,也可同时布置在两端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26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