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避免瞄准光影响解码的解码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3112.9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6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殷剑;史明星;张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摩比信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35 | 分类号: | H04N5/235;H04N5/232;G06K7/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科知维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70 | 代理人: | 许益民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免 瞄准 影响 解码 解码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避免瞄准光影响解码的解码器,包括camera模块、瞄准光模块和逻辑电路模块,camera模块的输出端与逻辑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以向逻辑电路模块发送曝光同步信号,逻辑电路模块的输出端与瞄准光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以根据接收到的曝光同步信号向瞄准光模块发送驱动信号,从而仅在camera模块不曝光时控制瞄准光模块发射瞄准光。本发明通过逻辑电路模块使得摄像头成像时瞄准光关闭,摄像头停止成像时瞄准光开启,如此摄像头只抓拍到条码图像,不会抓拍到光斑,有效地避免了瞄准光对解码的影响;同时采用逻辑电路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条码扫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免瞄准光影响解码的解码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二维码解码器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感光成像的camera模组、照明模组以及瞄准光模组。其中,瞄准光主要用于对准目标条码,使条码成像能够居于camera中心位置,从而提高解码成功率。通常,瞄准光是一束比较集中明显的LED光,或者激光。如果瞄准光拍摄到图像中,就可能会影响解码。
目前针对这个问题,主要的处理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瞄准光亮度减弱,集中度分散,通过降低瞄准光的亮度和集中度,可以减小瞄准光在成像中的明显度,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对于较小的条码瞄准光的影响仍在,瞄准光本身主要作用是指示作用,减弱亮度和降低集中度,就与本来的目标背道而驰了;第二种方法是瞄准光闪烁,通过瞄准光闪烁,在瞄准光关闭的那段时间,成像中将不会有瞄准光,这种方法的弊端是一部分成像中仍然会有瞄准光,影响解码,同时瞄准光闪烁有些客户可能会不接受,或者给人一种设备有损坏的印象;第三种方法是增加一个单片机,通常成像camera的曝光同步信号用来指示成像的时间,利用好这个信号,通过单片机接收并处理,控制瞄准光LED在成像时关闭瞄准光,在非成像时打开瞄准光,由于camera输出图像一般超过24帧,人眼并不能感受到这种闪烁,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增加了成本和开发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瞄准光拍摄到图像中影响解码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避免瞄准光影响解码的解码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免瞄准光影响解码的解码器,包括camera模块、瞄准光模块和逻辑电路模块,camera模块的输出端与逻辑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以向逻辑电路模块发送曝光同步信号,逻辑电路模块的输出端与瞄准光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以根据接收到的曝光同步信号向瞄准光模块发送驱动信号,从而仅在camera模块不曝光时控制瞄准光模块发射瞄准光。
较佳地,camera模块曝光时的曝光同步信号与瞄准光模块发射瞄准光时的驱动信号同为高电平信号或者同为低电平信号。进一步地,逻辑电路模块包括非门电路子模块,非门电路子模块的输入端与camera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非门电路子模块的输出端与瞄准光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更进一步地,瞄准光模块包括电源子模块、开关子模块和LED子模块,电源子模块、开关子模块和LED子模块串联连接,开关子模块的输入端与非门电路子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再进一步地,开关子模块为MOS管灌流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逻辑电路模块使得摄像头成像时瞄准光关闭,摄像头停止成像时瞄准光开启,如此摄像头只抓拍到条码图像,不会抓拍到光斑,有效地避免了瞄准光对解码的影响;同时采用逻辑电路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避免瞄准光影响解码的解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瞄准光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摩比信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摩比信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31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