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磨金刚砂地坪空鼓微孔修复施工工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84551.3 | 申请日: | 202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5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乐羽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6 | 代理人: | 缪友建 |
地址: | 2009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金刚砂 地坪 微孔 修复 施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磨金刚砂地坪空鼓微孔修复施工工法,通过前期钻孔和高压泵注胶工艺,实现对地坪空鼓的修复。采用金刚砂耐磨地坪微孔修复后,地坪空鼓全部消除,地面裂缝全部封闭,从地坪取芯实验结果看,抗压强度能够达到设计强度,在观感上,肉眼无法仔细看出地面裂缝,修复后的地坪效果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工法,具体说是一种耐磨金刚砂地坪空鼓微孔修复施工工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新兴产业的崛起,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品质及需求的日益提高,对建筑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人民对建筑物的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耐磨金刚砂地坪,也在各类公共建筑、车库、厂房楼层板等普遍使用。在常规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公共建筑、车库、厂房等现浇混凝土楼板有二次混凝土浇筑的工程,其找平层的裂缝、空鼓往往会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往往源于微不足道的一道小小裂缝,而对于有二次浇筑的混凝土结构来说,两层之间的空鼓往往是造成耐磨金刚砂地坪混凝土开裂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由于混凝土本身性能原因,加上施工工艺操作问题,容易产生裂缝,而对于公共建筑、车库、厂房等现浇混凝土楼板等有二次混凝土浇筑的工程,其找平层的裂缝、空鼓已经严重影响到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乃至结构安全。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往往源于微不足道的一道小小裂缝,而对于有二次浇筑的混凝土结构来说,两层之间的空鼓往往是造成耐磨金刚砂地坪混凝土开裂的最主要原因。对于传统的耐磨金刚砂地坪空鼓修复,往往采用破凿地坪为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期时间加长、浪费资源,提高了成本,不绿色环保,不符合现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理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耐磨金刚砂地坪空鼓微孔修复施工工法,采用金刚砂耐磨地坪微孔修复后,地坪空鼓全部消除,地面裂缝全部封闭,从地坪取芯实验结果看,抗压强度能够达到设计强度。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耐磨金刚砂地坪空鼓微孔修复施工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施工前,先对现场地坪地面空鼓情况用小锤敲击,进行一次全面详细的统计,将空鼓部位在图纸上标注清楚;
⑵注胶空位选择、定位,根据图纸标注区域,由施工人员对每块空鼓的钻孔位置进行现场设计、定位,使用电钻对空鼓选定位置进行钻孔,在钻孔处埋设注胶嘴;
⑶使用高压泵进行注胶前,先要对钻孔进行通透性测验,使钻孔的具备良好的通透性,为顺利灌浆打下基础;
⑷为了确保灌浆加压时浆液不外流,注胶之前要对耐磨金刚砂地坪板缝进行封闭,注胶前裂缝全部封闭,避免后期带来的注胶从裂缝处冒出,影响后期空鼓处的不密实现象发生;
⑸选用专用注胶嘴,配合选用的低压或者高压注胶设备,灌浆树脂均匀的压入注胶孔,注胶过程中控制注入压力,防止注胶压力过大引起耐磨金刚砂地坪隆起现象;
⑹注胶时随时观察并清理外溢的树脂,由于灌浆树脂固化后强度高、难清理,施工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用抹布沾乙醇擦除清理外溢的灌浆树脂;
⑺采用空鼓微孔注胶处理修复空鼓后,灌浆树脂硬化静置大于48小时,在此期间严禁震动,并及时拔出注胶嘴,注胶嘴采用混凝土抹平、密实。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前述的耐磨金刚砂地坪空鼓微孔修复施工工法,在注胶时,灌浆树脂配好后倒入注浆机容器内,用高压灌浆机将灌浆树脂灌入地坪空鼓处理位置,灌注饱满随即关闭高压灌浆机阀门;注浆时要避免注浆液从别的孔外溢灌浆树脂,造成浪费,确认注浆完成后,等1-3min后拆除机具,避免空鼓层内负压造成胶液外漏现象,随后卸除机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45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纽扣锂电池的批量封口装置
- 下一篇:一种集热太阳能的集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