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扰流注塑模具浇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82091.0 | 申请日: | 202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1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国;虞伟炳;谌胤铨;姚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63 | 代理人: | 孙圣贵 |
地址: | 318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注 模具 浇注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扰流注塑模具浇注系统,属于注塑加工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厚壁透明塑料件容易出现流痕等注塑成型缺陷技术问题。本发明自扰流注塑模具浇注系统包括用于连接外界塑料熔体且呈圆管状的流道以及用于连通流道与模腔的浇口,所述浇口内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扰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与浇口之间通过用于引导塑料熔体向上流动且呈扁管状的缓冲管连通,所述浇口用于引导塑料熔体向下流动且呈扁管状,所述扰流柱排列成至少一排,每排扰流柱沿浇口宽度方向设置。本发明通过改进浇注系统的管道结构和扰流柱布置方式,有效防止厚壁透明塑料件出现流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注塑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扰流注塑模具浇注系统。
背景技术
自扰流注塑模具浇注系统的作用是将塑料熔体输送至模腔中,一般包括用于连接外界塑料熔体的流道和用于连通流道与模腔的浇口。然而,由于浇口内的塑料熔体流入模腔时会对成型产品造成过大冲击或者浇口内的塑料熔体温度不均匀等原因,成型产品的外壁极易出现较为明显的流痕,影响产品质量和合格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6605735U)公开了一种改良的模具进胶口,其进胶口腔体内多个扰流凸起,可缓解塑料熔体对产品表面的冲击。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7791460A)公开了一种内置混流的注塑模具,将扰流柱设置在浇口宽度方向的中部,使浇口内两侧的塑料熔体与中部的塑料熔体充分混流,提高进入模腔内的塑料熔体的温度均匀性。然而,这两种结构只适用于制备薄壁透明塑料件(其壁厚一般小于等于3mm),均不能有效提高进入模腔时的塑料熔体温度,当模腔容积增大时,流入模腔内的塑料熔体容易冷却,使得成型产品出现流痕,因此不能有效解决厚壁透明塑料件(其壁厚一般在8mm以上)的流痕问题。
现有制备厚壁透明塑料件的模具中,通常采用在流道或浇口上增设加热装置或采用定向到流道或浇口的超声波发射等方式提高进入模腔时的塑料熔体温度。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6994766A)公开的一种深腔厚壁塑料件微发泡注塑模具,在主浇口套和分浇口套外壁上分别设置加热线圈;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1934577A)公开的一种制造厚壁塑料部件特别是光学部件的方法及设备,通过加热装置或超声波发射在浇道区域中引入能量。然而,加热装置或超声波的引入,不仅费用高,而且占用模具空间,不利于模具内空间布置,还有可能与模具内的其它部件发生干涉,影响模具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扰流注塑模具浇注系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进入模腔时的塑料熔体温度。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扰流注塑模具浇注系统,包括用于连接外界塑料熔体且呈圆管状的流道以及用于连通流道与模腔的浇口,所述浇口内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扰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与浇口之间通过用于引导塑料熔体向上流动且呈扁管状的缓冲管连通,所述浇口用于引导塑料熔体向下流动且呈扁管状,所述扰流柱排列成至少一排,每排扰流柱沿浇口宽度方向设置。
本专利的工作原理为:塑料熔体依次经流道、缓冲管、浇口流入模腔,缓冲管引导塑料熔体向上流动,显著降低塑料熔体的流速,有效缓冲塑料熔体对成型产品的冲击;缓冲管与浇口均呈扁管状,相比于圆管状的流道,可有效促进管道中部塑料熔体和管壁处塑料熔体的混合,从而提高塑料熔体的温度均匀性;每排扰流柱沿浇口宽度方向排列,使得每排扰流柱所在的浇口截面面积显著减小,增大塑料熔体对扰流柱的冲击力,同时,浇口引导塑料熔体从上向下流动,提高塑料熔体撞击扰流柱前的流速,同样增大塑料熔体对扰流柱的冲击力,从而有效增大浇口内塑料熔体的剪切生热,提高进入型腔时的塑料熔体温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引入加热装置或超声波的结构,本专利通过改进浇注系统的管道结构和扰流柱布置方式,解决厚壁透明塑料件的流痕问题,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可避免模具各部件发生干涉,保障模具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李金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20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