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79051.0 | 申请日: | 2020-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30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熊春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741 | 分类号: | H04L12/741;H04L12/803;H04L12/851;H04L29/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王鹏健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边缘 计算 通信 方法 装置 介质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该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IP包,所述上行IP包的目的地址为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根据所述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确定用于响应所述上行IP包的本地边缘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将所述上行IP包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所述本地边缘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并转发至所述本地边缘服务器进行处理。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保证无需修改或增强UE或AS的前提下,实现UE对EAS的访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EC(Edge Computing,边缘计算)是将AS(Application Server,应用服务器)部署到离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近的位置,即通过部署距离UE位置较近的EAS(EdgeApplication server,边缘应用服务器),从而实现UE与AS的通信时延最小化。
然而,为了保证UE能够访问本地的EAS,相关技术中的方案通常需要修改或者增强UE或AS,这种方案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能够在保证无需修改或增强UE或AS的前提下,实现UE对EAS的访问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保证无需修改或增强UE或AS的前提下,实现UE对EAS的访问。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连协议)包,所述上行IP包的目的地址为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根据所述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确定用于响应所述上行IP包的本地边缘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将所述上行IP包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所述本地边缘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并转发至所述本地边缘服务器进行处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发送的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所述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是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接收到的上行IP包中的目的地址,所述上行IP包是由用户设备发送的;根据所述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确定用于响应所述上行IP包的本地边缘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向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发送地址转换控制指令,所述地址转换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将所述上行IP包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所述本地边缘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并转发至所述本地边缘服务器进行处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发送的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所述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是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接收到的上行IP包中的目的地址,所述上行IP包是由用户设备发送的;根据所述目标应用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确定用于响应所述上行IP包的本地边缘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向与本地边缘服务器相连的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发送地址转换控制指令,所述地址转换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在接收到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给所述目标应用服务器的上行IP包时,将接收到的上行IP包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所述本地边缘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并转发给所述本地边缘服务器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90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持式智能通信终端
- 下一篇:一种组合终端结构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及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