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垃圾信息的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4930.4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0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叶兵;白炳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兵;白炳均 |
主分类号: | H04W12/12 | 分类号: | H04W12/12;H04M3/22;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环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2 | 代理人: | 李斌;李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电信 诈骗 垃圾 电话 信息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垃圾信息的系统和方法,该系统中的主叫用户端和被叫用户端分别设置身份证书,该系统包括呼叫接收模块、身份验证模块、信息提示模块、信息显示模块和主动拦截模块,所述身份验证模块包括身份证书判断子模块、无主叫身份证书主动拦截判断子模块、提示无身份证书判断子模块、特殊身份证书判断子模块、验证信息判断子模块、特身份证书验证不一致主动拦截判断子模块、主叫个人隐私判断子模块和主叫信用积分等级评判子模块。本发明在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呼叫前即完成拦截,实现了对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的主动拦截,拦截效果更好,使得用户更彻底的免除被打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信防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治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垃圾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显示,以2016年为例,有43.2%的手机用户遭遇过电信诈骗,其中受骗金额2000元以上的占34.2%,几乎100%的手机用户遭遇过垃圾电话,已成社会公害、顽疾,公安部宣布,仅2019年全国机关就破获电信诈骗案件16.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9万人,同比分别上升42.7%、93.1%,以徐玉玉案为例,由于涉及跨省联动办案等,有专案估计总体办案成本远高于被骗的9000万,深圳公安局曾透露,2016年从国外抓回39名电信诈骗嫌疑人,平均追捕成本高达28万元/人。
目前对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的拦截,均为被动式的拦截,即电话拨通后才能判断出属于垃圾电话或信息,受到打扰之后才能标记拦截,若主叫更换号码或通过VOIP及其改号软件,还可伪装成国家机关乃至公检法部门,或者伪装成银行(利用电话银行密码验证机制,骗取受害人银行密码完成犯罪),则又可拨通被叫号码,无法做到提前拦截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所采用的技术有:
1、智能手机防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系统,可粗略的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来电显示名片;第二类为手机管家,这两种方法已不再适合目前社会上基于VOIP的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手段,并且显得十分被动。
2、目前,针对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的分析技术,大量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简要介绍,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移动端数据分析方法,基于采集话单进行电信网疑似诈骗的分析方法;基于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网格的机器类通信事件的检测方法;基于通话数据来识别诈骗号码的检测方法等。但是上述不仅均为被动式,而且上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在不断促进防范治理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开始被诈骗分子所利用,特别是随着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伪造、群聊群控包括群呼网关类设备等诈骗、骚扰手法的传播和应用,不法分子实施诈骗、骚扰的精准性、迷惑性、隐蔽性大大加强,直接导致公安机关的侦查打击难度进一步加大,所面临的“侦查破案难、电子证据取证难、认定处理难”等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风险被进一步集聚、放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已有技术均为被动式拦截,随着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手段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防治技术的缺陷、特点而改进,层出不穷,因此被动式的拦截总是棋后一招,慢一拍,步步落后,防不胜防,应对能力期输一筹,尚显不足!
由于现有的被动式拦截无法从源头上杜绝,在末端打击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又存在困难且成本高,因此,急需做出改进。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垃圾信息的系统和方法,主叫和被叫的号码及其实名身份由第三方权威(国家授权)显示、验证,独立于主叫和被叫的第三方介入,在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呼叫前即完成检测拦截,实现了对电信诈骗、垃圾电话及信息的主动拦截,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杜绝,事前有效防范,从被动变为主动,拦截效果更好,使得用户更彻底的免除被打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兵;白炳均,未经叶兵;白炳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49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变色微米线、发光异质结和光学元器件
- 下一篇:面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