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方法和开关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0924.1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4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竞妍;刘超;汤帅;张艳萍;李建强;张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厚旭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H11/00;H01M10/42;H01M10/613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赵加鑫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蓄电 设备 并联 运行 方法 开关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方法,包括S1、每一路蓄电设备分别经一套独立的开关装置连接外界;S2、当蓄电设备充电或者放电时,蓄电设备对应的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否则,蓄电设备对应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由此,本发明的多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方法仅在蓄电设备同时对外出力或者同时充电时,各蓄电设备电路上才处于并联状态,其余时间每一路蓄电设备独立存在,不再是“并联”状态,从而避免了多路蓄电设备之间并联时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相互充电,形成内部环流的情况。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多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方法和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储能系统中,为增加系统蓄电能力,需要增加蓄电设备数量或容量来实现,而蓄电设备并联使用过程中无法保证每个蓄电设备的蓄电性能一致,会造成各个蓄电池在系统充放电过程中不均衡和放充电过程中出现反充放现象,这样严重影响整个储能系统工作效率,甚至会因为反充不可控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
因此需要一种实现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方法和用于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开关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每一路蓄电设备分别经一套独立的开关装置连接外界;
S2、当蓄电设备充电或者放电时,蓄电设备对应的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否则,蓄电设备对应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在多路蓄电设备并联共同对外供电时或者进行充电时,电路导通,所有蓄电设备同时对外出力或者同时充电,当对外供电或者充电任务结束后,每一路蓄电设备对应的独立的开关装置将蓄电设备与外界的连接断开,使得每一路蓄电设备独立存在,不再是“并联”状态,从而避免了多路蓄电设备之间并联时,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相互充电,形成内部环流的情况。
一种用于多蓄电设备并联运行的开关装置,包括输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输出模块;所述输入模块电连接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输出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入模块包括多路无源开关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和故障信号;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综合分析输入模块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和故障信号,给输出模块发送动作指令;所述输出模块用于执行数据处理模块发来的动作指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装置设置在蓄电设备与外界之间,起到独立开关的作用,其接受上级系统的调度,当蓄电设备需要对外放电或者需要充电时,上级系统给输入模块发送“接通”指令,输入模块同时还时刻收集故障信号,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到“接通”指令后,判断当前是否有故障信号,若没有故障信号,则输出模块执行“接通”指令,接通蓄电设备与外界的电连接。若设备接收到“接通”指令,但是同时有故障信号,数据处理模块不向输出模块发送动作指令,保持蓄电设备与外界的断开状态,由此可以确保蓄电设备仅在对外放电和充电过程中才与外界实现电连接,其余时候与外界没有电连接状态,避免了多路蓄电设备并联对外供电的连接关系下由于蓄电设备本身性能的差异导致的相互之间充放电的内部环流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优选地,所述输入模块还包括多路传感器输入接口,所述传感器输入接口电连接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输入模块传输来的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对电压值、电流值进行增量积分计算,对其历史记录与预设的电压阈值、电流阈值进行比对,并据此给所述输出模块发送电力开关的启闭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厚旭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烟台厚旭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09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