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成株期褐飞虱抗性精准鉴定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2421.1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4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盘毅;彭兆普;马明勇;符习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7/00;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41012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成株期褐飞虱 抗性 精准 鉴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成株期褐飞虱抗性精准鉴定的方法,感虫对照和抗虫对照与鉴定材料同期播种于大田,移入塑料钵,待返青恢复正常生长后间苗,每钵留下一株健壮植株用于鉴定。移栽50天后,组装铁制支架与尼龙网罩将鉴定植株笼罩,之后按每支分蘖1对健壮褐飞虱初羽化雌成虫的数量进行接虫,以植株受害程度作为抗性评价指标,虫口数量作为参考指标。本发明方法以人工接虫鉴定为基础,可以在大棚、人工气候室等场地进行,能够有效的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提供稳定统一的鉴定条件,保障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成株期褐飞虱抗性精准鉴定的方法。
背景技术
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抗性鉴定在筛选水稻抗褐飞虱资源,研究和利用褐飞虱抗性基因等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主要分为大田自然鉴定和人工接虫鉴定。目前,在多数研究中均通过人工接虫来进行水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人工接虫鉴定根据鉴定的时期主要分为苗期鉴定和成株期鉴定,根据实验目的和鉴定规模可分为单株抗性鉴定和群体抗性鉴定,其中抗虫性指标包括褐飞虱蜜露量排泄量、褐飞虱产卵量、虫口密度、鉴定植株受害程度等。
然而,现有的鉴定方法往往存在诸多缺陷:
现有的大田自然鉴定方案,无法有效控制自然环境下虫害发生的时期和规模大小,往往因为褐飞虱虫源的问题或局部虫害的发生,造成鉴定结果不准确导致实验失败。人工接虫鉴定则有利于制造稳定的实验环境,获得较好的鉴定效果。
目前尚无研究结果明确表明水稻在苗期和成株期对褐飞虱具有一致的抗性,目前多数研究均在水稻苗期进行褐飞虱抗性鉴定,而实际生产中褐飞虱为害主要发生在水稻成株期,因此水稻成株期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更有利于指导大田生产。
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挖掘过程中,通常需要构建分离群体来进行基因定位。多数研究在评价定位群体中分离单株抗性水平时,通常对分离单株的下代家系进行群体抗性鉴定来反推分离单株的抗性水平,不仅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且费时。
部分鉴定方法(如稻茎、桩鉴定法)通过鉴定单只分蘖来评鉴水稻植株的抗性水平,而水稻单株分蘖与整株在生长势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且在剥离的过程中必然对分蘖造成伤害,使其生理机能受损,这种情况下单支分蘖的鉴定结果很难体现整株的抗性水平。
部分方法是将鉴定材料集中在一起进行鉴定,并按照鉴定材料的总数量进行统一接虫,很难保证每株鉴定材料上均有一致数量的褐飞虱进行取食。褐飞虱在感虫植株上取食的趋势肯定会强于抗性植株,因此接虫后褐飞虱很大可能主要集中在感虫植株上进行取食,在抗性植株上取食的频率会大大降低,这种情况对中抗、抗和高抗的植株很难进行准确的区分,进而影响抗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应该结合褐飞虱危害下水稻的受害表现和褐飞虱群体在水稻的上的取食行为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而目前多数鉴定方法是采用单一的鉴定指标。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主要分为趋避性、抗生性和耐受性,单一的鉴定指标很难对这些抗性机制进行准确的区分。以植株的受害程度和褐飞虱的虫口密度为例,在抗性机制为趋避性的植株上表现为受害程度极轻或不受伤害,虫口密度极小或无虫;在抗性机制为抗生性的植株上表现为受害程度轻,虫口密度小;而在抗性机制为耐受性的植株上则可能表现为受害程度轻,虫口密度大。这种情况下,如果以虫口密度、蜜露排泄量、排卵量等作为鉴定指标,则可能将抗性机制为耐受性的植株评价为感虫植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成株期褐飞虱抗性精准鉴定的方法,以虫口数量作为参考指标,兼顾了植株表现和褐飞虱行为两个方面的情况,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来判断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获得准确的鉴定结果。
本发明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稻成株期褐飞虱抗性精准鉴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未经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24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气囊组装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用于陆空协同工作的消防机器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