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强钢筋混凝土梁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48027.0 | 申请日: | 202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54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温巧生;葛鹏飞;钟云波;何阳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6 | 分类号: | E04C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强 钢筋混凝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强钢筋混凝土梁,包括设在楼板下方的梁本体,还包括若干沿梁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用于对梁本体进行加强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呈U形的钢筋箍,上述梁本体位于所述钢筋箍内且钢筋箍的两端均穿过楼板并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梁本体下侧与所述钢筋箍之间设置有衬垫件,所述衬垫件与所述钢筋箍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衬垫件抵紧在梁本体上的预应力施加件。本发明的优点是:加强组件可以对梁本体进行了有效加固,提高了梁本体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构件,尤其涉及一种超强钢筋混凝土梁。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梁是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梁,其既可作成独立梁,也可与钢筋混凝土楼板组成整体的梁-板式楼盖,或与钢筋混凝土柱组成整体的单层或多层框架。钢筋混凝土梁形式多种多样,是房屋建筑等工程结构中最基本的承重构件,应用范围极广。
当前钢筋混凝土梁内一般有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纵向受力钢筋位于梁上部或下部,一般通长分布,大部分梁都是底部的钢筋最为重要是受拉钢筋,上部钢筋在梁的两端抵抗负弯矩,上部钢筋在梁的中部位于受压区,承受压应力;箍筋,是口字形的,将上部和下部的钢筋固定起来,同时抵抗剪力。当梁高度较大时按构造需在梁中部两侧配通长钢筋,采用拉结筋连接。
上述钢筋混凝土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老化、环境侵蚀、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影响,不断积累损伤,钢筋混凝土梁局部或者整体发生破坏,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加强加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强钢筋混凝土梁,其优点是:加强组件有效地对梁本体进行了加固,提高了梁本体的稳固性。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超强钢筋混凝土梁,包括设在楼板下方的梁本体,还包括若干沿梁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用于对梁本体进行加强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呈U形的钢筋箍,上述梁本体位于所述钢筋箍内且钢筋箍的两端均穿过楼板并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梁本体下侧与所述钢筋箍之间设置有衬垫件,所述衬垫件与所述钢筋箍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衬垫件抵紧在梁本体上的预应力施加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组件对梁本体进行了有效加固,提高了梁本体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具体的说是在螺母的作用下,钢筋箍被吊装在楼板上,从而使钢筋箍可以对梁本体进行支撑并对梁本体进行加固,而衬垫件的设置则可以增加钢筋箍与梁本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梁本体所收到的压强,从而避免梁本体表面老化松软的混凝土层被破坏;预应力施加件的设置可以使衬垫件紧紧抵到梁本体上,使衬垫件能够与梁本体尽可能的充分接触,同时预应力施加件可以增加衬垫件给到梁本体的支撑力,使梁本体更不易发生进一步损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衬垫件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呈放射状固定有三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与连接块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上向远离连接块的方向延伸并连接有垫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效的增大了加强组件对梁本体的支撑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加固效果,使梁本体更不易进一步受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块与所述连接杆球铰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垫块可以根据梁本体下侧一些不平整的小斜面进行及时调整,从而使垫块可以与梁本体更好的接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应力施加件为螺栓;所述钢筋箍上对应衬垫件的位置开设有螺栓适配的螺纹孔,所述螺栓穿设于对应螺纹孔且所述螺栓的上端与衬垫件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旋拧螺栓来使螺栓抵压到衬垫件上,并可通过继续旋拧螺栓来调节螺栓施加到衬垫件上的正压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均与所述钢筋箍焊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螺栓和螺母锁死在钢筋箍上,避免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螺栓和螺母发生松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80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