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亚硝酸甲酯再生段硝酸净化工艺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41855.1 | 申请日: | 202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9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耿皎;彭璟;秦松;阮建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凯美普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03/00 | 分类号: | C07C203/00;C07C201/04;B01J10/00;B01J19/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石磊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亚硝酸 再生 硝酸 净化 工艺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煤制乙二醇过程中与亚硝酸甲酯(MN)再生段配套的硝酸补给净化工艺和装置,其原理是利用一种喷射型碰撞流反应净化设备,分多级将含有硝酸的酯化残液在净化塔内喷射雾化,与来自草酸二甲酯(DMO)合成圈分流的循环气强化反应,将其中的硝酸逐级降解至0.2%(质量分率)以下,出口气中MN浓度提升至8~13%返回DMO合成圈。相比目前采用的单级釜式硝酸补给流程、硝酸浓缩工艺以及催化硝酸还原工艺,本发明流程短、占地小、投资少、消耗低,具有十分显著的资源回收和减排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新工艺节能技术及新型高效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的硝酸逐层降级净化技术,特别涉及煤制乙二醇过程中与亚硝酸甲酯(MN)再生段配套的硝酸补给净化工艺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规模工业化的煤制乙二醇工艺路线主要利用是醇类(例如甲醇)与NO和NO2反应生成亚硝酸甲酯(MN),MN在钯(Pd)催化剂上氧化偶联得到草酸二甲酯(DMO),再经催化加氢得到乙二醇(EG)。其中,亚硝酸甲酯(MN)再生段在整个流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核心反应设备常被称为酯化塔、“二酯塔”或“三酯塔”。由于MN再生设备中会间断性地排放掉一些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2O副产气体,为了弥补这部分氮氧化物损失,现有工艺中通常会向系统内添补一部分硝酸以产生足够的NO和NO2,硝酸的添补主要通过多级反应釜或者一个塔等设备来完成。
来自MN酯化塔的釜液根据所用工艺不同其浓度和液体量会有所不同,其中所含有的硝酸浓度也存在差异。若系统所加甲醇量较大,则釜液量较大,硝酸浓度会低一些,大致在1.5~4%;甲醇量小的,釜液量较小,硝酸浓度会高一些,达到4~7%。釜液和添补的硝酸与DMO合成圈分流来的循环气在釜内反应,主要反应式如下:主反应HNO3+2NO+3CH3OH→3CH3ONO(MN)+2H2O;副反应HNO3+CO+CH3OH→CH3ONO(MN)+CO2+H2O,通过这两个反应,实现硝酸的净化和MN再生。但是,反应后的残液经蒸发去除甲醇后的含酸废水中,如若硝酸含量大于0.4%,则需要用碱液进行中和处理,这将浪费硝酸和碱液资源并且导致处理成本增加。以A工艺年产2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为例,进入硝酸还原系统的釜液约6~10m3/h(硝酸质量浓度约5~7%,甲醇50%,水20~30%),而排放液中硝酸浓度则达到0.5~0.8%,蒸完甲醇后的废水中硝酸含量达到1~1.5%;以B工艺年产2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为例,进入硝酸还原系统的釜液约30~50m3/h(硝酸质量浓度约1.5~3%,甲醇60~80%,水10~15%),初始排放液中硝酸浓度一般为0.2~0.3%。虽然后者看似浓度较低,但由于原料液处理量大,其硝酸总量并不低,而甲醇经蒸馏回收后,废水中酸浓度会迅速升高,远超于排放限值,而且因为液量大,需要蒸发回收更多甲醇,因此无论动力消耗还是蒸汽消耗都反而更高。
MN再生过程中补给的硝酸,早期采用反应釜搅拌滴加硝酸工艺,为满足充足的反应停留时间,仅5万吨装置就需要用3个以上容量在30~100m3的反应釜来共同完成,不仅占地面积大,空间利用率低,设备投资高,控制不稳定,而且搅拌轴与反应釜之间间隙容易泄露甚至产生爆炸;同时大容量反应釜存在显著的放大效应,混合反应不均匀,这些都导致硝酸补给净化装置的低效率和高排放。后来采用真空系统下硝酸浓缩蒸甲醇蒸水的技术路线,可将废水中硝酸浓度可达0.1%以下,但需要消耗大量蒸汽和电耗,仅20万吨规模每小时就需要消耗大约20~25吨蒸汽,成本高。目前广泛采用的则是硝酸催化还原法,在固定床塔式装置内用固相催化剂来降解净化硝酸。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硝酸催化还原法容易因催化剂过度还原硝酸,而产生微量氨基杂质,进而影响最终的EG产品的质量,并且催化剂中活性炭载体会随着使用时间推移慢慢破碎,产生二次炭黑废水,难以处理,此外过程中催化剂性能逐渐衰减,使用寿命短,成本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凯美普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凯美普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18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