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扩音系统及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1051.3 | 申请日: | 202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1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冯建婷;杨枭;盛行;洪润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H04M1/03;H04M1/72433;H04R3/02;G10K11/17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王洪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扩音 系统 终端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扩音系统及终端,该系统包括终端与扩音设备,终端与扩音设备无线连接,终端包括音频模块、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第一麦克风,用于采集第一语音信号,并将第一语音信号传输至音频模块;第二麦克风,用于采集第二语音信号,并将第二语音信号传输至音频模块;音频模块,用于响应于获取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和第二语音信号,对第一语音信号和第二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播放语音信号,并将播放语音信号传输至扩音设备;扩音设备,用于响应于获取到的播放语音信号,对播放语音信号进行扩音。本申请能够降低扩音时延对扩音效果的影响,并且,用户仅通过手机与扩音设备即可实现对人声的扩音,从而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扩音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扩音系统及终端。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扩音的场景,例如:较为嘈杂场景、会议场景或上课场景等。
目前,已有技术的扩音方案通常是用户携带扩音设备,扩音设备包括麦克风和音响设备,如图1所示。但是,在一些偶发性的场景,例如会议场景等,对于偶尔有扩音需求的用户,随身携带一套扩音设备,不够便捷。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扩音系统、方法及终端,能够有效降低扩音时延,并方便携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扩音系统,该系统包括终端与扩音设备,其中,终端与扩音设备无线连接,该终端包括音频模块、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具体的,第一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说话时对应的第一语音信号,并将第一语音信号传输至音频模块;第二麦克风,用于采集该用户说话时对应的第二语音信号,并将第二语音信号传输至音频模块;可以理解为,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同时采集用户说话的人声,但是,由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与用户的距离不同,其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也不相同。音频模块,用于响应于获取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和第二语音信号,对第一语音信号和第二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播放语音信号,并将获取到的播放语音信号传输至扩音设备;扩音设备,用于响应于获取到的播放语音信号,对播放语音信号进行扩音。
基于上述方式,实现了终端可在处理器层,具体是音频模块对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低时延环回路径,以降低扩音时延对扩音效果的影响,并且,用户仅通过手机与扩音设备即可实现对人声的扩音,从而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扩音系统,以使用户在会议、直播、上课等场景中,通过手机连接扩音设备,即可实现扩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音频模块包括音频模数处理模块和音频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具体的,音频模数处理模块,用于响应于获取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和第二语音信号,对第一语音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得到第一数字语音信号,以及,对第二语音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得到第二数字语音信号,并将第一数字语音信号和第二数字语音信号传输至音频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其中,第一语音信号和第二语音信号为模拟信号;音频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响应于获取到的第一数字语音信号和第二数字语音信号,基于预设扩音算法,对第一数字语音信号和第二数字语音信号进行音效处理,得到第三数字语音信号;并对第三数字语音信号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播放语音信号,以及,将播放语音信号传输至音频模数处理模块;音频模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获取到的播放语音信号传输至扩音设备。
基于上述方式,实现了终端的硬件层面,具体为处理器中的音频模块内部对采集到的语音信号的处理,从而实现一种低时延的换回方式,以降低扩音时延对扩音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语音信号包括第一人声信号与干扰信号,第二语音信号包括第二人声信号与干扰信号;预设扩音算法包括抗啸叫算法,抗啸叫算法具体包括:从第一语音信号对应的第一数字语音信号中滤除第二语音信号对应的第二数字语音信号,并对滤除后的第一数字语音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得到第三数字语音信号,其中,第一语音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二语音信号的信号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10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