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红外热像仪的实时校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26404.0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2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清;王纪章;朱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弘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G01J5/08 |
代理公司: | 南京创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8 | 代理人: | 陈雅洁 |
地址: | 212003 江苏省镇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红外 热像仪 实时 校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红外热像仪的实时校准装置,该装置包括红外热像仪、温度传感器、校准面板、传感器数据线、及嵌入式模块;红外热像仪远离温度传感器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嵌入式模块,嵌入式模块及温度传感器分别通过支架支撑设置于工作环境中,红外热像仪与温度传感器间隔设置温度传感器位于红外热像仪的可视范围内,在温度传感器朝向红外热像仪的一侧紧贴设置有校准面板,温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数据线与嵌入式模块连接;通过采用具有高发射率的温度传感器替代常规红外热像仪校准用的黑体辐射源,减少系统复杂性、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及系统累积误差,实际校准效果达到主流黑体校准水平,可在工作环境中替代黑体实现在线实时动态校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热像测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红外热像仪的实时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红外热像测温技术是当今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在实时无接触测量物体表面温度方面有其优异的特点。红外热像仪测温时,其测量精度受到被测物体表面的发射率、测量距离、环境温度、使用年限等参数的影响;为实现红外热像仪对温度的精确测量,需要对红外热像仪进行校准。目前的红外热像仪校准方法是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用一定数量已知温度的黑体进行标定。
黑体作为参数依据,其整体性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但是红外热像仪却发展的很快.随之使得红外热像仪的校准要求黑体从单个形式上升为陈列分布,并且对灵敏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几个数量级。黑体是用于标定红外系统的基准源,它的光谱能量可以通过计算而获得,是工业、实验室、科研、国防用来标定红外点式测温仪、线型扫描测温仪、热成像仪的标准源。但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为了准确测量温度,尤其是在室外环境温度变化范围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实时对红外热像仪进行在线标定,而目前常用的是便携式黑体作为校准热源,这种方式存在成本过高,无法与红外热像仪实现同步在线校准的缺陷。
根据热辐射理论和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原理,基于史蒂芬-波兹曼定律,黑体是一个发射率为1的标准热源,而通过高发射率的材料代替黑体也可以实现对红外热像仪的校准。因此,通过采用固定距离和已知发射率的材料代替标准黑体,以实现红外热像仪势必可以降低红外热像仪的成本。同时通过实时测量环境温度和校准面的温度,可以精确和有效实现红外热像仪的在线同步校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根据热辐射理论和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原理,基于史蒂芬-波兹曼定律,通过已知发射率的温度传感器表面作为校准面,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的温度传感器表面温度和传感器获得的温度、校准面的发射率和检测距离,从而对红外热像仪进行在线校准,其具体发明内容如下:
一种用于红外热像仪的实时校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红外热像仪、温度传感器、校准面板、传感器数据线、及嵌入式模块;其中,红外热像仪远离温度传感器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嵌入式模块,嵌入式模块及温度传感器分别通过支架支撑设置于工作环境中,红外热像仪与温度传感器间隔设置且温度传感器位于红外热像仪的可视范围内,在温度传感器朝向红外热像仪的一侧紧贴设置有校准面板,温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数据线与嵌入式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热像仪选用红外点式测温仪、线型扫描测温仪、或热成像仪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校准面板选用初期测定其发射率的表面喷涂高发射率的涂层或高发射率的导热平板。
进一步地,在工作环境中指定位置的校准过程中,所述红外热像仪与温度传感器之间的间距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热像仪与温度传感器之间的间距能够调节以实现工作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校准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嵌入式模块与温度传感器之间能够采用无线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校准面板与温度传感器集成为一体设置。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弘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弘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64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