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形高粘聚合物熔体连续生产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17358.8 | 申请日: | 2020-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5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 发明(设计)人: | 周宁果;丁仁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瑞邦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3/00;C08G63/9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常青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86 | 代理人: | 仲晖 |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形 聚合物 连续生产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形高粘聚合物熔体连续生产装置,包括异形卧式反应釜、筒体夹套、端盖和搅拌轴,端盖设有两组,分别端封在异形卧式反应釜的两端,异形卧式反应釜通过连接在筒体夹套底部的鞍式支座固定在框架基座上,两组端盖和筒体夹套内均设有加热内腔,加热内腔上设有热媒进口和热媒出口;异形卧式反应釜的顶部设有真空口和催化剂入口,异形卧式反应釜的底部还设有熔体进口和熔体出口;搅拌轴设有两组,搅拌轴上还设有若干搅拌叶片,两组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交错互插布置,且搅拌叶片的端部两侧还设有刮板,本发明可以通过缩短反应周期降低能耗,增加脱挥效果提高增粘质量,从而来适应市场日益增大的高粘度高端产品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粘高分子聚合物生产装置,尤其是一种异形高粘聚合物熔体连续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特性粘度是高分子聚合物产品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粘度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该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场合。在目前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高粘度高分子聚合物主要是用于纺制高强丝、轮胎用高强帘子线或是运输带用加强纤维,同时还可用于纺制缝纫线用强力纤维及吹制聚酯瓶等,而随着高粘度高分子聚合物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增长较快。
而现有对其的生产方式中包括有固相增粘和液相增粘,固相增粘又叫固相缩聚,就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缩聚反应,将具有一定分子量的聚酯预聚体加热到其熔点以下玻璃化温度以上(通常为熔点以下10-40℃),通过抽真空或惰气保护带走小分子产物,使缩聚反应得到继续,根据工艺过程不同,可分为连续式和间歇式,这种增粘方法工艺特点导致了聚酯颗粒内外粘度不均,虽然目前有不少针对固相增粘的改良措施,但这些措施导致了更长的时间周期和更高的能量消耗,故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粘产品日益增加产量的需求。而液相增粘又叫熔融缩聚,主要是将原料聚酯熔体经过一套液相增粘系统再次进行缩聚反应,提高聚酯熔体的粘度。和固相增粘技术对比,其既缩短时间周期又降低能量,但是高粘度熔体的脱挥效果和流动性对增粘产品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如何实现提高脱挥效果和流动性已成为我们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异形高粘聚合物熔体连续生产装置,可以通过缩短反应周期降低能耗,增加脱挥效果提高增粘质量,从而来适应市场日益增大的高粘度高端产品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异形高粘聚合物熔体连续生产装置,包括异形卧式反应釜、筒体夹套、端盖和搅拌轴,筒体夹套罩设在异形卧式反应釜的外侧,且端盖设有两组,分别端封在异形卧式反应釜的两端,异形卧式反应釜通过连接在筒体夹套底部的鞍式支座固定在框架基座上,两组端盖和筒体夹套内均设有加热内腔,加热内腔上设有热媒进口和热媒出口;异形卧式反应釜的顶部设有穿出筒体夹套的真空口和催化剂入口,异形卧式反应釜的底部还设有穿出筒体夹套的熔体进口和熔体出口;搅拌轴设有两组,且并列转动连接在两组端盖上,且搅拌轴的一端通过减速电机驱动连接,搅拌轴上还设有若干搅拌叶片,两组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交错互插布置,且搅拌叶片的端部两侧还设有与搅拌叶片垂直设置的刮板,搅拌叶片将从异形卧式反应釜熔体进口一端进入的熔体与从催化剂入口加进的催化剂一边反应一边依靠釜内两个同时运转的搅拌轴带动交错布置的搅拌叶片搅拌,混合物在釜内按搅拌方向推至熔体出口处。
优选的,异形卧式反应釜的上半部分为第一半圆柱体腔,且其下半部分为两组相交设置的第二半圆柱体腔,第一半圆柱体腔的底部两侧与两组第二半圆柱体腔相交设置,且形成搅拌腔室,且第一半圆柱体腔的底部两侧还与第二半圆柱体腔相切设置。
优选的,第一半圆柱体腔与筒体夹套的轴芯共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瑞邦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扬州瑞邦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73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