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送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0087.3 | 申请日: | 202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19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华;罗炉林;路立地;段超凡;谢文进;唐茂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E06B7/02 | 分类号: | E06B7/02;E06B9/264;E06B9/28 |
代理公司: | 重庆远恒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8 | 代理人: | 伍伦辰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送风机 通风 窗户 空调 房间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送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玻璃窗户具有双层玻璃且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内腔,通风内腔中设置百叶装置将通风内腔隔离为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两个腔道;并按照夏季室内制冷通风模式和冬季室内供暖通风模式两种方式控制实现房间通风。本发明既能够将双层玻璃作为通风通道以更好满足室内新风量要求,又可以调节反射热辐射以更好地实现室内保温隔热,更高地降低室内空调能耗,还具有能够方便实现双层玻璃内部清洁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房间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送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房屋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档住宅房屋均会安装新风系统,对房屋内的温度和通风实现调控。同时,根据最新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明确规定,民用建筑房间均需要考虑一定新风量的通风设计要求,但同时因为此动作会带来室外未进行处理的空气送入房间及室内滞留的空气排到室外使得空调设备必须额外负担处理这部分空气的工作而产生相当一部分的能耗。
现有的住宅房屋,一般采用安装空调进行温度控制,但空调通常不能满足新风通风要求。建筑房间要满足新风通风要求,一般需要安装新风机。新风机是一种能够对房间引入新风并进行净化处理的空气调节设备。新风机一般包括排风式新风机或送风式新风机两大类型。安装使用时,一般是房间内安装空调装置和送风式新风机联用,或者房间内安装空调装置和排风式新风机联用。房间内安装送风式新风机(简称送风机)时,依靠房间门窗缝隙排风,而安装排风式新风机(简称排风机)时,是依靠房间门窗缝隙进风。为避免功能重复,一般不会在房间内同时安装送风机和排风机。这样依靠房间门窗缝隙进风或者排风,外排空气中热能或冷能往往没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房屋内外温差较大时,房屋窗户成为房屋内外热交换集中位置,会导致房屋内的热能或冷能从窗户位置产生较大的损耗,不利于房间整体温控能耗负荷的降低。
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些新风系统会同时具备通风、温度调节以及空气过滤,甚至湿度调节等功能。例如申请号CN201410058724.1,名称为“多功能新风机及其应用”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新风机。又如申请号CN201611172058.X,名称为“一种多功能新风机”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新风机。再例如发明人曾申请专利的CN209655509U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新风机。但上述这些新风机系统,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为高昂,一般在大型商场等地方场合采用,尚未在民用住宅中推广普及应用。而且这些新风机系统,仍然未能解决房屋窗户位置会成为房间保温薄弱位置,进而导致房间整体温控负荷提高的问题。
目前,部分房屋窗户采用了双层玻璃设计,能够具有一定的保暖效果,但普通的通风窗户更主要的为隔音设计,其热传递屏蔽效果仍然较为有限,同时也不具备通风效果,难以在房间整体通风温控系统中产生更多的有益性。我国专利CN108193994A曾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双层玻璃通风窗,包括双层玻璃、能量回收单元和自动控制单元,能够对室外新风或室内回风进行调湿、调温和净化,同时还具有遮阳及降噪功能,满足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该专利中看似将空气净化、温度调节、湿度调节等多种功能均设置在了窗户上,提高了窗户功能性,但实际上玻璃窗户有其自身屋内采光和透视屋外的功能以及安装位置、大小等要求限制,并不适合直接将空气净化、温度调节、湿度调节等功能都集成在窗户上,其对应的室内环境控制效果也远不如采用新风机和空调装置产生的效果。同时其双层玻璃内部通风后,仅仅考虑依靠静电除尘装置实现玻璃内腔的清洁,其清洁效果有限,还存在长期使用后,玻璃内腔难以清洁导致透视和采光效果变差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00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