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7906.9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5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贺泓;杜金鹏;石晓燕;单玉龙;单文坡;余运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J29/85 | 分类号: | B01J29/85;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u sapo 34 分子筛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铝源、硅源、磷源、铜盐、有机胺模板剂和溶剂混合制得溶胶;(2)将所述溶胶进行晶化过程,所述晶化过程伴随有搅拌和/或震荡,煅烧,得到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针对现有技术中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抗低温水热老化性能较差的问题,本发明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并且通过在晶化过程中伴随有搅拌和/或震荡,使得到的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的条件下,还具有优异的抗低温水热老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氮氧化物(NOx)是雾霾组成中的主要成份之一,NOx危害极为严重,除引发雾霾问题以外,还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NOx的产生有两大人为来源,一是以发电厂为代表的固定源装置所产生;二是以柴油车为代表的移动源装置所产生。其中,柴油车尾气中的NOx是城市中NOx的最主要来源,由于柴油车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其内部温度很高(大于1800℃),因此NOx的生成难以避免,故而需要进行尾气后处理来减少NOx的排放。
目前柴油车尾气处理装置中广泛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来进行尾气中NOx的脱除;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型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型催化剂和分子筛型催化剂。其中,分子筛型催化剂以同时具备高活性、高稳定性和较低成本的优势脱颖而出,被广泛应用在柴油车尾气处理装置当中。
由于铜掺杂的菱沸石(CHA)型分子筛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Ox催化还原能力,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高温水热稳定性,因而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制备方法为两步离子交换法,即首先合成出H-SAPO-34分子筛,再将合成好的H-SAPO-34分子筛交换成NH4-SAPO-34,最后通过离子交换转换成Cu-SAPO-34分子筛,合成过程较为繁琐,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应用一步合成法制备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同时当柴油品质较差时,在柴油车尾气中除了含有NOx之外,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硫(SO2),而SO2会导致Cu-SAPO-34催化剂中毒,从而降低其催化还原NOx的能力。此外,对实际生活中柴油车尾气进行研究发现,柴油发动机内部温度虽高达1800℃,但尾气平均温度则集中在150~350℃,尤其是柴油车冷启动时,尾气温度会保持较长时间低于200℃,而目前商用的铜基SAPO-34型分子筛催化剂在较低温度下(200℃)的催化活性不高,造成了较多NOx的排放。而真正限制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应用于柴油车尾气后处理装置中的问题,在于该类分子筛的低温水热稳定性较差。有很多研究发现,Cu-SAPO-34长期暴露于潮湿、低温(小于100℃)的环境中,会导致催化剂严重失活。因此,提高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低温水热稳定性是使其应用成为可能的关键。
CN110479358A公开了一种镝改性的Cu-SAPO-34分子筛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量取铝源、硅源、磷酸、模板剂、铜硝酸盐、镝硝酸盐和去离子水,配制获得均匀的水溶液A;步骤2,将步骤1获得的水溶液A进行水热反应,在160~200℃的温度下陈化,获得反应产物B;步骤3,将步骤2获得的反应产物B进行洗涤干燥后,在450℃以上的温度下煅烧,获得镝改性的Cu-SAPO-34分子筛脱硝催化剂。但是所述方法得到的Cu-SAPO-34分子筛脱硝催化剂抗老化性能较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79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