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气灶的测温模块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87427.5 | 申请日: | 202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0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景超 |
主分类号: | F24C3/12 | 分类号: | F24C3/12;G01K7/16;G01K7/2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隆翔鹰 |
地址: | 526040 广东省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灶 测温 模块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灶的测温模块,提供一种锅具,所述燃气灶上设有人机交互界面,与人机交互界面连接的主控制器,测温模块包括电桥测温模块,用于测量锅具温度且控制燃气灶加热,所述电桥测温模块与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桥测温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激励源、正弦波产生电路、激励驱动电路、谐振电路、前置放大器、解调器、相敏检波电路、带通滤波器、MCU控制模块和相移调整模块,所述MCU控制模块与激励源连接,所述相移调整模块与相敏检波电路连接;所述谐振电路用于测量并控制锅具温度,所述谐振电路与锅具形成耦合阻抗。还涉及燃气灶测温模块的控制方法。本发明能够准确、迅速的测量温度,并根据所测量温度控制燃气灶否继续加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炉或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燃气灶的测温模块,并涉及一种测温模块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的燃气灶通常无法感知锅内温度,更不能自动控制火力大小。若用户离开灶具,忘记关火则很容易出现灶具干烧,损坏灶具甚至酿发火灾等安全事故。
由于燃气灶内火焰温度过高,设置温度传感器需要与锅具接触,在燃气灶上难以设置合理位置;火焰温度高,容易导致测温不准确,且温度传感器对温度的检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由于温度传感器自身温度升高,温度传感器温度的升高会影响被测物的实际温度,使被测物的实际温度与温度传感器所测的的温度存在差异;此外,现有的测温装置其对温度的检测需要设置较多元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测温不准确、滞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利用谐振电路测温的精准快速测温的燃气灶的测温模块,并提供一种测温模块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燃气灶的测温模块,提供一种锅具,所述燃气灶上设有人机交互界面,与人机交互界面连接的主控制器,与主控制器连接的熄火检测装置、点火针及比例阀;
包括电桥测温模块,用于测量锅具温度且控制燃气灶加热,所述电桥测温模块与主控制器连接;
所述电桥测温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激励源、正弦波产生电路、激励驱动电路、谐振电路、前置放大器、解调器、相敏检波电路、带通滤波器、MCU控制模块和相移调整模块,所述MCU控制模块与激励源连接,所述相移调整模块与相敏检波电路连接;
所述谐振电路用于测量并控制锅具温度,所述谐振电路与锅具形成耦合阻抗。
优选的,所述谐振电路为平衡电桥电路,所述平衡电桥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热敏电阻和阻抗Zx,所述激励驱动电路与平衡电桥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阻抗Zx、热敏电阻、第三电阻顺序串联,述激励驱动电路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平衡电桥电路的和第二电阻之间、热敏电阻和阻抗Zx之间。
所述谐振电路为单臂电桥电路,包括串联电路的第一电阻和阻抗Zx。
优选的,所述锅具上设有感温层,所述感温层具有温度变化初始临界值和温度变化结束临界值。所述感温层由精密合金材料中的热敏电阻材料制成,当感温层的温度处于温度变化初始临界值和温度变化结束临界值之间时,感温层与谐振电路之间的耦合阻抗会发生突变,即使继续加热,感温层的温度仍会保持在这段区间。更进一步的,且感温层在温度变化初始临界值和温度变化结束临界值所限定的温度区间内,在所述电磁信号的作用下与耦合阻抗存在如下关系:K=|(Rb-Ra)/[Ra×(Tb-Ta)]|,其中,Ra表示感温层温度为Ta时,感温层与电感所产生的耦合阻抗值;Rb表示感温层温度为Tb时,感温层与电感所产生的耦合阻抗值;
Tb-Ta=1;K为(Rb-Ra)/[Ra×(Tb-Ta)]的绝对值,且不小于0.05;
所述Ra、Rb是假定在特定条件下测得的谐振电路两端的耦合阻抗值,本专利定义所述特定条件是指谐振电路中的电感是由直径为10mm,长度为10mm的TDKPC40磁棒,以直径为0.2mm的铜线绕制300圈制得,且谐振电路与感温层距离定为5mm,功率为25kHz。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景超,未经陈景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74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