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基二次清孔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85027.0 | 申请日: | 202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0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刘秀岩;李天保;魏启彬;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E02D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智则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3 | 代理人: | 陈刚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桩基 二次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基二次清孔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步骤包括准备工作、孔心定位、钻机就位、钻孔施工、钢筋笼制作与安放、桩基二次清孔和清扫整理。本发明采用反循环钻机排渣系统,该系统功率大,可快速清孔,节约时间,在深桩施工时保证清孔质量,防止塌孔,从而达到节省工期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利于经济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桩基二次清孔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冲击平原地区,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过程中,沉渣厚度是桩基成桩质量的关键点。钻孔灌注桩因孔底沉渣过厚往往会导致承载力折减,根据以往工程对地下桩超声波检测结果分析,在桩基混凝土灌注正常情况下,桩基混凝土边缘部位有缺陷,多数是混凝土内局部有夹块造成的。经分析认为:夹块由两部分组成,即泥浆中的砂砾沉淀物以及钢筋笼下放过程从井壁上刮落的粘泥块过厚,在灌注桩时,沉淀物随着混凝土上升,因有钢筋笼或井壁阻隔,使沉淀物停滞在局部范围内,并最终造成成桩中局部缺陷。尤其穿越地层为分砂层、亚砂层、粘土层,其间交替夹杂有胶结砾岩薄层,因此沉渣厚度控制是成孔质量控制的难点和重点。
在黄河中下游的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文件中,通常明确要求沉渣厚度小于30cm,比现行规范要求高许多,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穿越地层为分砂层、亚砂层、粘土层,其间交替夹杂有胶结砾岩薄层,因此沉渣厚度控制是成孔质量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因为从提钻到灌注砼,对于百米深桩来说通常需要12个小时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泥浆静置时间过长,会产生一部分的沉淀,钢筋笼下放过程中也会从井壁上挂落部分泥块,这些就构成沉渣,可能会超过设计要求,如果不采取措施就灌注,容易引发各种质量事故。因此,需要在灌注前二次清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桩基二次清孔施工方法它具有用反循环钻机清孔,减少了高压泵、临时电力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在野外施工受限时;同时,反循环钻机排渣系统功率大,可快速清孔,节约时间,在深桩施工时保证清孔质量,防止塌孔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一种桩基二次清孔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准备工作:施工人员掌握设计意图,进行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包括熟悉相关技术设计资料、施工图纸及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技术标准规范等工作;施工前由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水文气象特征等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报告确定工作时间;
(b)孔心定位:测量员根据对图纸和实地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利用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与本工程坐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测量控制点对工程坐标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然后采用经纬仪控制,进行本工程控制桩设置;
(c)钻机就位:钻机通过轨道移动至孔心定位点附近,在通过悬吊铅垂线进行精确定位;
(d)钻孔施工:先将钻斗看地,开孔时,以钻斗目重并加压作为钻进动力,当钻斗被挤压充满钻渣后,将其提出地表,运走钻渣,回到钻孔作业位置,钻进过程中检查成孔的垂直度,钻孔作业至满足设计的嵌岩深度为止;成孔达到设计标高后,对孔深、孔径、孔壁、垂直度进行检查;
(e)钢筋笼制作与安放:钢筋笼的制作前,技术人员应根据图纸要求对桩的钢筋进行配料,写配料单,工人在核对钢筋规格、数量等确认无误后在对钢筋进行加工制作;待安放钢筋笼时,用吊机先将一段钢筋笼吊入孔中,在高于工作面50cm的位置,用两根钢管穿过钢筋笼横截面,搁在永久性套管顶面上,起到支撑的作用,再用吊车将另一分段钢筋笼吊起适宜高度与前一钢筋笼进行电弧焊接,依此方式对于分段钢筋笼进行安放;
(f)桩基二次清孔:先把反循环钻机出渣软管与法兰通过法兰连接器连接,再通过法兰连接器另一端连接第一导管,利用反循环钻机将清水池中的清水加压通过排渣软管、法兰、第一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到沉渣厚度及泥浆稠度、含砂率、粘度等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待完成后,快速卸下导管上口的法兰,连接混凝土料斗,进行混凝土灌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50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