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热失控触发装置及电池热失控蔓延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84362.9 | 申请日: | 202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9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金昌勇;冯旭宁;卢兰光;韩雪冰;欧阳明高;王贺武;杜玖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396 | 分类号: | G01R31/396;G01R31/378;G01R31/3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魏朋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失控 触发 装置 蔓延 测试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热失控触发装置及电池热失控蔓延测试系统。所述电池热失控触发装置用于触发待测试电池热失控,其包括:夹持装置、铁磁体和电磁加热装置。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夹持所述待测试电池;所述铁磁体使用时夹设于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待测试电池之间;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铁磁体,且与所述铁磁体间隔设置。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电池热失控装置能够减少热失控触发过程中外部能量的引入。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安全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热失控触发装置及电池热失控蔓延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为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已经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高比能量、高循环寿命、制造成本适中的优点,是目前汽车实现清洁化的主要依赖能量源。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大规模应用,就不得不关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由于制造缺陷或使用不当等原因,锂离子电池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生热失控的现象,致使电池内温度升高,最终引发热失控链式反应,导致电池起火、爆炸。同时,热失控的过程会造成热失控蔓延。热失控以及热失控蔓延事故均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尚无绝对可靠的方法避免热失控的发生,而热失控蔓延在系统层级上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进行抑制。为避免热蔓延事故的发生,有必要对电池模组进行一些测试,预先评估电池热失控及热失控蔓延的行为和危害。测试的主要方式为触发某一节电池单体热失控,观察热量在电池模组中的蔓延情况,结合电池模组内的热管理部件综合分析电池模组的安全性问题。目前比较常用的触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方法有:过充触发、内短路触发、加热触发和针刺触发等。上述几种触发方式中,加热触发的结果重复性较好,所以加热触发单体热失控的方式目前使用最多。但是,传统技术中的加热触发热失控的方法会不可避免的引入过多的能量,这也是加热触发最受诟病的缺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池热失控触发装置及电池热失控蔓延测试系统。
一种电池热失控触发装置,用于触发待测试电池热失控,包括:
夹持装置,用于夹持所述待测试电池;
铁磁体,使用时夹设于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待测试电池之间;
电磁加热装置,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铁磁体,且与所述铁磁体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的材料为非铁磁性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的材料为黄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线圈的匝数为2至3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热失控触发装置还包括:所述感应线圈的表面包裹有耐高温绝缘胶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铁磁体为圆柱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冷却水路,所述感应线圈为中空结构,所述冷却水路与所述感应线圈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包括:
第一夹板;
第二夹板,与所述第一夹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待测试电池夹设于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所述铁磁体夹设于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待测试电池之间;
连接杆,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一种电池热失控蔓延测试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电池热失控触发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43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