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78414.1 | 申请日: | 2020-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21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9 | 分类号: | G02B7/09;G03B13/36;G03B5/00;G03B30/0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黄艳;郑特强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元件 驱动 机构 | ||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一主轴,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以及一感测组件。活动部可相对于固定部运动,且活动部与固定部沿着主轴排列。活动部包括一框架以及一承载座。承载座可相对于框架运动。第一驱动组件可驱动承载座运动。感测组件包括一参考元件以及一感测元件。感测元件可感测参考元件,以感测承载座相对于框架的运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驱动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学元件以及可驱动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逐渐微型化。透过装设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及感光元件,使得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具备了照相或录影的功能。
当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时,可能产生晃动,使得所拍摄的照片或影片产生模糊。然而,随着对于影像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高,可修正晃动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因而产生。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驱动光学元件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运动,以对被拍摄物进行对焦,达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除此之外,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也可驱动光学元件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运动,以弥补因为使用者的晃动或受到外力冲击使得成像相对于原位置产生偏移,造成图像或影像模糊的问题,而达到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OIS)。通过自动对焦(AF)以及光学防手震(OIS),可提升所拍摄的影像的品质。
现有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额外包括感测组件,通过感测光学元件的位置来修正驱动信号,以达到闭路(closed-loop)回馈。因此,感测组件的配置以及设计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一主轴,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以及一感测组件。活动部可相对于固定部运动,且活动部与固定部沿着主轴排列。活动部包括一框架以及一承载座。承载座相对于框架运动。第一驱动组件可驱动承载座运动。感测组件包括一参考元件以及一感测元件。感测元件感测参考元件,以感测承载座相对于框架的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二线圈,设置于活动部的相对二侧,且线圈中的每一者的绕线轴皆垂直于主轴。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复数个磁性元件,沿着主轴观察时,固定部具有一多边形结构,且固定部的其中一侧未设置磁性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还包括一配重块,设置于固定部未设置磁性元件的那一侧。磁性元件在平行于或垂直于主轴的方向的尺寸不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框架运动。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一线圈组件,对应于磁性元件,且固定部未设置磁性元件的那一侧亦未设置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组以及一第二线圈组,设置于固定部的相邻二侧,且第一线圈组的绕线圈数与第二线圈组的绕线圈数不同。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固定部还包括一电路板,包括沿着垂直主轴的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方向最大尺寸以及沿着垂直主轴以及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方向最大尺寸,且第一方向最大尺寸与第二方向最大尺寸不同。电路板为凹字型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活动部还包括一弹性元件,连接承载座以及框架。沿着垂直于主轴的方向观察,弹性元件与参考元件以及感测元件中的至少其中一者至少部分重叠。参考元件设置于承载座,且参考元件靠近一光入射处。固定部包括一外壳,且外壳包括一凹部,沿着主轴观察时,参考元件显露于凹部。感测元件设置于框架,沿着主轴观察时,参考元件与感测元件不重叠。承载座包括一第一止动部,沿着垂直主轴的方向观察时,参考元件较第一止动部突出。承载座还包括二电性连接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且电性连接部设置于承载座的底面的同一侧。承载座还包括一第二止动部,沿着垂直于主轴的方向观察时,电性连接部较第二止动部突出。电路板具有一电路板凹部,容纳电性连接部。感测组件还包括另一感测元件,感测框架相对于固定部的运动,沿着主轴观察时,另一感测元件显露于固定部,且沿着垂直于主轴的方向观察时,另一感测元件与固定部至少部分重叠。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阻尼元件,设置于框架与固定部之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84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