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洗矿泥协同处置剩余污泥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77455.9 | 申请日: | 202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3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杰;孙晓杰;蒋金平;金樾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C02F11/10;C02F11/122;C05G3/80;C05F17/00;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之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28 | 代理人: | 汪治兴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泥 协同 处置 剩余 污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洗矿泥协同处置剩余污泥的方法。将剩余污泥与水稻秸秆按照质量比为1~5:10的比例进行混合,放入反应釜内升温至60~700℃,并维持恒温2~12 h,最后在80~100℃烘箱中干燥,制得剩余污泥生物炭。向每升洗矿泥中投加1~100 g制得的剩余污泥生物炭,搅拌均匀后,经污泥泵泵入压滤机脱水,控制脱水后的洗矿泥的含水率低于60%,制得脱水后洗矿泥。将脱水后洗矿泥与剩余污泥按照体积比0.05~1:1的比例进行好氧堆肥,控制堆体温度为20~70℃,获得污泥堆肥。将制得的脱水后洗矿泥与获得的污泥堆肥按照体积比1~100:1的比例混合,最后用于采矿区表土回填,即实现洗矿泥协同处置剩余污泥。本发明的实施能够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废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洗矿泥协同处置剩余污泥的方法。
背景技术
洗矿泥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很难脱水,因此多采用湿排法,洗矿泥除堆放封存外,目前国内外对于铝土矿洗矿泥并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随着矿藏的开采,洗矿泥逐年增加,洗矿泥的处理和处置已迫在眉睫。
另外,污水厂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污泥有效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堆肥是污泥资源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污泥与绿色废物混合经堆肥处理后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以及营养元素,可用于脱水洗矿泥的修复和改良。铝土矿开采导致农田被破坏,采矿后复垦的主要目的是还田于农民,因此对复垦质量要求较高。然而由于表层覆土除了存在较高重金属含量外,土壤结构破坏及肥力低下也是主要的制约因子。因此,将脱水矿泥与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或者绿色废物堆肥混合后回填采矿区,有望加速其中污染物的转化和改善土壤理化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洗矿泥协同处置剩余污泥的方法。
具体步骤为:
(1)将剩余污泥与水稻秸秆按照质量比为1~5:10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后的剩余污泥与水稻秸秆在反应釜内升温至60~700 ℃,并维持恒温2~12 h,最后在80~100℃烘箱中干燥,即制得剩余污泥生物炭。
(2)向每升洗矿泥中投加1~100 g步骤(1)制得的剩余污泥生物炭,搅拌均匀后,经污泥泵泵入压滤机脱水,控制脱水后的洗矿泥的含水率低于60%,制得脱水后洗矿泥。
(3)将步骤(2)制得的脱水后洗矿泥与剩余污泥按照体积比0.05~1:1的比例进行好氧堆肥,通过控制堆体温度为20~70℃,对剩余污泥进行熟化,并对洗矿泥进行进一步脱水,获得污泥堆肥。
(4)将步骤(2)制得的脱水后洗矿泥与步骤(3)获得的污泥堆肥按照体积比1~100:1的比例混合,最后用于采矿区表土回填,即实现洗矿泥协同处置剩余污泥。
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通过洗矿泥协同处置剩余污泥,实现以废治废,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益于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将剩余污泥与水稻秸秆按照质量比为3:10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后的剩余污泥与水稻秸秆在反应釜内升温至500 ℃,并维持恒温8 h,最后在90 ℃烘箱中干燥,即制得剩余污泥生物炭。
(2)向每升洗矿泥中投加50 g步骤(1)制得的剩余污泥生物炭,搅拌均匀后,经污泥泵泵入压滤机脱水,控制脱水后的洗矿泥的含水率为50%,制得脱水后洗矿泥。
(3)将步骤(2)制得的脱水后洗矿泥与剩余污泥按照体积比0.5:1的比例进行好氧堆肥,通过控制堆体温度为45℃,对剩余污泥进行熟化,并对洗矿泥进行进一步脱水,获得污泥堆肥。
(4)将步骤(2)制得的脱水后洗矿泥与步骤(3)获得的污泥堆肥按照体积比50:1的比例混合,最后用于采矿区表土回填,即实现洗矿泥协同处置剩余污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74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