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阴道镜辅助卵巢近红外荧光成像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7205.5 | 申请日: | 2020-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6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凡;冯异;朱昕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303 | 分类号: | A61B1/303;A61B1/04;A61B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道镜 辅助 卵巢 红外 荧光 成像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医学影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阴道镜辅助卵巢近红外荧光成像检测系统。本发明检测系统包括:近红外荧光激发及检测系统,用于激发组织中荧光造影剂,采集其近红外区荧光信号;视频图像监测系统,将检测器信号进行处理形成图片或视频图像信号;阴道镜系统,用于辅助荧光探头深入待测部位。本发明系统,将阴道镜技术与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结合,在无创或微创的检测条件下可实现多次卵巢组织高精度成像诊断,且操作方便、接受度高,同时系统简便、可拓展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阴道镜辅助卵巢近红外荧光成像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环境、生活方式及医疗方式的变化,女性不孕症患者众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在经历促排卵药物治疗后,仍无法通过传统B型超声成像技术或经阴道超声成像技术观测到可用于进行下一步治疗(如试管婴儿等)的发育二级以上的卵泡(通常在600μm以上)。而今,新型的IVA技术(in-vitro activation,即卵泡体外激活技术)可以将患者体内的未发育的原始卵泡或初级卵泡进行体外激活,使其在体外发育形成成熟的卵细胞,进而用于体外受精。然而由于检测诊断手段的限制,导致部分仅残留较小卵泡的患者失去可进一步治疗的希望。而荧光成像由于实时、非入侵性、高时空分辨率等优点,在生命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其应用领域更推广至临床成像检测及诊断。相较于传统的可见区(400-700nm)的荧光,近红外区(700nm-1700nm)的荧光成像有更深的穿透深度,更低的生物自荧光背景干扰,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组织荧光成像。
经阴道超声作为有性生活史的女性最常用的妇科检查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女性生殖系统评估,因其经阴道探测的特性,有效的避开了患者腹壁过厚、膀胱充盈程度不足等经腹超声常见的信号干扰,可以较好的显示器官内部的细微结构。而近红外区荧光成像相较于传统的荧光成像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更深的生物组织穿透深度,同阴道镜结合,有望实现阴道周组织器官高精度荧光信号成像检测。卵巢作为女性阴道周重要的组织器官,需要特殊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才可实现其高精度的检测,且对其进行无创检测有重要生理学及医学意义。到目前为止,还未报道利用阴道镜结合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对卵巢精细检测诊断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阴道镜辅助卵巢近红外荧光成像检测系统,在无创的检测条件下可实现多次卵巢组织高精度成像诊断,且操作方便、接受度高,同时系统简便、可拓展性强。
本发明提供的阴道镜辅助卵巢近红外荧光成像检测系统,包括:近红外荧光激发及检测系统,视频图像监测系统,阴道镜探测系统;其中:
所述近红外荧光激发及检测系统,用于激发组织中荧光造影剂,采集其近红外区荧光信号;所述近红外荧光激发及检测系统包括:
近红外激光器,用于发射固定波长激光,激发荧光探针使其发射近红外区荧光;针对不同的荧光造影剂体系,可选择最适波长的激光器,包括固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且由于近红外区激光热效应较为明显,应尽量选择功率可调的近红外激光器。
近红外区荧光探头、耦合光纤,用于体内深组织荧光信号采集;该荧光探头为带有准直器的激发激光导入探头和带有可拆卸滤光片的信号探测探头的复合探头,耦合光纤根据所选的造影剂体系可自主选择其使用波段及模式。
近红外区荧光检测器,采用红外波段高响应的InGaAs电荷耦合体件检测器(InGaAs CCD),用于近红外区荧光的超灵敏探测。InGaAs CCD可选取任意商业化近红外区CCD或定制CCD。
所述视频图像监测系统,将检测器信号进行处理形成图片或视频图像信号;所述视频图像监测系统包括:
图像处理器,用于图像或视频信号从CCD的实时传输及采集记录;
高分辨率监视器,用于医师实时监测;
所述阴道镜探测系统,用于辅助深入荧光探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72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