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置二次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7004.5 | 申请日: | 2020-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2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靖;白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29/08;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置 二次 设备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用于配置二次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可应用于物联网(everything to internet,IoT)中,比如配电网络中。该方法包括物联网平台接收终端发送的配置二次设备的请求,根据该请求确定该二次设备的配置模式,将所述配置模式发送给所述终端,所述配置模式包括对所述待配置的二次设备的可配置项的语法描述;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配置模式生成的所述二次设备的配置实例信息之后,将配置实例信息发送给边缘网关或者甚至是智能二次设备,便于这些设备处理从一次设备上采集到的数据。首先降低了物联网平台的负担,同时,由于配置模式由物联网平台统一管理,实现了准确配置,避免人工出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置二次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配电网络中,大量配电一次设备的状态监控需要通过预置相关联的二次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基于点码的104规约等协议上报到主站。由于在配电网络中缺乏统一的设备模型标准,导致各厂家的二次设备采集和上报的数据点格式及含义难以统一,并且与主站系统使用的一次设备模型不能直接匹配,因此需要由主站的前置机将二次设备数据点与一次设备模型中的测点进行映射转换(即对点过程),才能被主站应用所理解和使用。此对点过程除了包含对数据本身的转换(如多个信号量合并为一个信号量,又称为生熟点转换),还包括对有效数据的过滤(如死区的处理),以及二次设备数据点与一次设备标识、端子标识的关联绑定。由于主站应用厂家和二次而设备厂家都可能有多个,而每个厂家的设备和应用实现各不相同,导致对点的配置方式千差万别,工作量大,容易出错。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对配电网络的智能化改造提出要求,通过引入物联网连接技术,采用基于云化物联网平台和边缘网关的边云协同系统架构,能够极大提升二次设备的并发接入能力。然而海量的二次设备接入使得上述对点过程工作量和复杂度成倍增加,对配置方法提出更严峻的挑战,急需一种解决方案以提升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配置二次设备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可以提高配置二次设备的准确度。进一步,可以减少网络开销和物联网平台的负担,提高系统性能。本申请还提供了对应的额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配置二次设备的方法,可以由物联网中的物联网平台执行。该物联网平台可以部署在一台或多台计算机组成的集群上。当网络中有二次设备需要配置时,物联网平台接收终端发送的配置二次设备的请求,所述请求包括待配置的二次设备的标识。根据接收到待配置的二次设备的标识确定所述待配置的二次设备的配置模式,所述配置模式包括对所述待配置的二次设备的可配置项的语法描述。将该配置模式发送给终端,终端根据该配置模式来生成所述二次设备的配置实例信息。将该配置实例信息发送给边缘网关,便于边缘网关将所述配置实例信息应用于所述待配置的二次设备获得的数据。
通过在物联网平台统一管理配置模式,并在二次设备需要配置的时候,由物联网平台提供相应的配置模式,从而提供配置的精确度,避免人工设置模型所造成的错误。
可以理解的是,平台会预先创建二次设备的设备模型,该所述模型中包括所述待配置的二次设备的配置模式。进一步加强对配置模型的管理,提高配置的准确度。
可选的,当边缘网关接收到该配置实例信息之后,可以由自身对来自二次设备上报的数据进行处理。也可以是,边缘网关将接收到的配置实例信息发送给智能二次设备,由智能二次设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智能二次设备是指有接收和解析配置实例信息、以及本地数据处理的能力的二次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70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下一篇: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