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量子计算RFID认证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73254.1 | 申请日: | 2020-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4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富尧;钟一民;邱雅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如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如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9/08;H04W12/47;H04W12/06;H04W4/80 |
代理公司: | 南京睿之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96 | 代理人: | 刘菊兰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量子 计算 rfid 认证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秘密共享和在线离线签名的抗量子计算RFID认证方法和系统,包括若干RFID标签、身份识别装置和服务器,将RFID标签的ID通过秘密共享得到两组影子秘密,分别存储到RFID标签和服务器内,RFID标签和服务器之间的消息通过身份识别装置传送,由服务器向RFID标签发起挑战信息,收到RFID标签的应答消息后,服务器启动认证和更新流程。本发明中RFID标签配备密钥卡,服务器配置随机数发生器或密钥卡,在认证消息传递过程中,采用了抗量子计算的在线离线签名方式,ID不会在硬件装置或通信消息中被完整记录,敌方无法通过门禁识别装置或通信消息追踪ID得到用户隐私,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通信技术及设备认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秘密共享和在线离线签名的抗量子计算RFID认证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较早的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发展。70年代,出现了一些较早的RFID应用,RFID逐渐进入商业阶段。80年代起,随着RFID 技术标准化日渐收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其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
但是,RFID系统与传统的Internet网络一样面临相似的问题,即安全问题。RFID系统容易受到各种攻击,这主要是由于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实现的,其过程中没有任何物理或者可视的接触,这种非接触和无线通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公开号为CN 103218633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RFID安全认证方法,包括读写器、标签和后台数据库,这三者都分别存放着四种轻量级数据加密算法,每一种加密算法都有自己的密钥,其采用双密钥三重认证机制,分别采用公用密钥、随机私用密钥以及标签的ID来进行安全认证,标签存储四种轻量级安全算法作为算法库,每一次加密或者解密的时候都是从中随机选取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认证安全性,但是读写器在整个认证过程中的角色较重要,每个标签ID在通信过程中是完整传输和存储的,一旦后台数据库、读写器或者在传输路径中受到敌方攻击、破坏或窃取,用户信息就容易被敌方获取,造成信息泄露。
综上,现有技术中RFID认证技术存在的问题如下:
1、RFID的ID可读,或者丢失后可能被拆解造成ID信息泄露,如果ID在多个门禁识别装置处被记录,则可以实现ID追踪,某些应用场景下属于严重的信息泄露
2、给RFID颁发对称密钥,由于对称密钥无法进行可靠的数字签名,因此对身份识别不利
3、给RFID颁发非对称密钥对,并用私钥进行数字签名,该方式由于验证数字签名时公钥需要公开,不能抵抗量子计算
4、给RFID颁发非对称密钥的私钥,并将公钥存于服务器,则可以抵抗量子计算,但由于服务器处的公钥由ID或类似ID的公钥指针随机数所识别,因此ID或公钥指针随机数必须公开,造成用户信息泄露。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秘密共享和在线离线签名的抗量子计算RFID认证方法和系统,包括RFID标签、身份识别装置和服务器,在认证消息传递过程中,采用了抗量子计算的在线离线签名方式,ID不会在硬件装置或通信消息中被完整记录,敌方无法通过门禁识别装置或通信消息追踪ID得到用户隐私,安全性高。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秘密共享和在线离线签名的抗量子计算RFID认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RFID标签、身份识别装置和服务器,每个RFID标签具有惟一身份识别I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如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如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如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如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32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