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烹饪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9863.1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3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垚;朱传斌;郭雄伟;何国达;胡汉杰;王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6/12 | 分类号: | A47J36/12;A47J36/06;A47J36/36;A47J3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汪海屏;王淑梅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烹饪 器具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组件;盖体,盖体与底座组件相铰接;第一加强结构,第一加强结构设置于底座组件上,位于底座组件与盖体相铰接的一侧。通过在底座组件与盖体相铰接的一侧的底座组件上设置第一加强结构,即对底座组件与盖体先接触的部分进行了加强处理,在盖体开启过程中,使得盖体先与第一加强结构相接触,进而避免了底座组件由于盖体开启的冲击力而损坏,改善了底座组件中与盖体直接连接的罩体由于直接碰撞而容易开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电饭煲开盖过程中,因内盖和外壳罩碰撞,有造成外壳罩开裂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组件;盖体,盖体与底座组件相铰接;第一加强结构,第一加强结构设置于底座组件上,位于底座组件与盖体相铰接的一侧。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底座组件与盖体相铰接的一侧的底座组件上设置第一加强结构,即对底座组件与盖体先接触的部分进行了加强处理,在盖体开启过程中,使得盖体先与第一加强结构相接触,进而避免了底座组件由于盖体开启的冲击力而损坏,改善了底座组件中与盖体直接连接的罩体由于直接碰撞而容易开裂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底座组件具有腔体结构,盖体被配置为适于开启或关闭腔体结构;基于盖体开启腔体结构的情况下,位于底座组件上的第一加强结构与盖体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适配于开闭底座组件的腔体结构,并在盖体开启腔体结构时,使底座组件的第一加强结构与盖体相接触,从而在开盖过程中底座组件和盖体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域,在该缓冲区域,第一加强结构与盖体首先接触,避免了因底座组件和盖体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大面积直接碰撞而造成的部件损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加强结构,设置于盖体上,第二加强结构位于盖体靠近与底座组件相铰接的一侧,第二加强结构与第一加强结构对应设置;基于盖体开启腔体结构的情况下,第一加强结构与第二加强结构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盖体靠近与底座组件相铰接的一侧的盖体上设置第二加强结构,并在盖体开启的时候使第一加强结构与第二加强结构相接触,从而在开盖过程中盖体与底座组件的接触部位同时得到加强,进一步地降低了盖体与底座组件损坏的机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结构沿盖体绕底座组件转动的转动轴线均匀分布于底座组件上;第二加强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结构沿盖体绕底座组件转动的转动轴线均匀分布于盖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沿盖体绕底座组件转动的转动轴线,在底座组件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一加强结构;和/或在盖体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二加强结构,从而增加了多个加强位置,使各个位置均匀受力,提升了碰撞接触部分的刚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盖体包括:内盖,内盖上设置有安装槽,第二加强结构设置于内盖上,位于安装槽内;连接件,设置于安装槽,连接件被配置与适于与底座组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加强结构和连接件设置与盖体的内盖的安装槽内,连接件适配于与底座组件相连接,从而使盖体的结构紧凑,同时能够顺利地开启和关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件为铰链弹簧,铰链弹簧与内盖转动连接;内盖上设置于有安装部,安装部被配置为固定铰链弹簧的弹性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98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