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交叉口位置和覆盖范围检测框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9799.7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1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毛嘉莉;濮敏;赵俐晟;刘国平;金澈清;周傲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G06K9/62;G08G1/01;G08G1/0968;G08G1/081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 31319 | 代理人: | 陈艳娟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交叉口 位置 覆盖 范围 检测 框架 方法 | ||
1.一种基于浮动车轨迹的道路交叉口位置和覆盖范围检测框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使用基于四叉树的单元划分方法将检测区域分割成各种大小的网格;
步骤S2:网格内浮动车轨迹点的方向进行投影,通过DBSCAN进行聚类成不同的方向簇,根据轨迹方向簇的数量以及速度特性,得到存在道路交叉口的网格;
步骤S3:基于S2中得到的存在交叉路口的网格筛选出发生转向变化的转向点;
步骤S4:使用Mean Shift算法+环形转向点密度变化检测算法确定路口位置及其覆盖范围;
步骤S5:使用DBSCAN聚类算法+凸包技术graham扫描法确定路口位置及其覆盖范围;
步骤S6:对两种方法分别得到的路口及覆盖范围,进行相互校验,由此得到准确的路口及覆盖范围集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动车轨迹的道路交叉口位置和覆盖范围检测框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
使用基于四叉树的单元划分方法将观察区域分割成各种大小的网格;设置四叉树的最小边长为25米,从200米开始逐层搜索包含道路交叉口网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动车轨迹的道路交叉口位置和覆盖范围检测框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将一维的方向属性投影为二维平面数据,然后根据点的方向投影坐标之间的距离,将每个网格内的所有转向点通过DBSCAN进行聚类成不同的方向簇;
考虑到车辆在交叉口转弯时可能会减速,进一步利用相邻网格的平均速度来筛选交叉口网格;因此,当网格内的轨迹点的平均速度小于相邻网格内的平均速度时,网格内形成的方向簇的数量等于2且方向簇的方向差小于130度,或方向簇数量大于2的情况则判定为存在道路交叉口的网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动车轨迹的道路交叉口位置和覆盖范围检测框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
若当前轨迹点的朝向与其前一个轨迹点的朝向的差值大于35度,判断该轨迹点为转向点,由此获取步骤2中得到的存在道路交叉口的网格中的所有转向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动车轨迹的道路交叉口位置和覆盖范围检测框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
步骤4.1)利用Mean Shift算法将存在道路交叉口的网格内的轨迹点进行聚类,得到道路交叉口中心;
步骤4.2)基于得到的道路交叉口中心,随着路口范围半径的增长,增长的环内转向点数量会逐渐减少,当转向点的数量小于给定的阈值时,即得到道路交叉口范围;将半径增量设为10米,记为rdelta;设置最小半径以避免极端的情况,记为rmin=50,最大半径确保覆盖半径与相邻的道路交叉口不重叠,记为rmax=2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动车轨迹的道路交叉口位置和覆盖范围检测框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
步骤5.1)采用DBSCAN将各网格内的转向点进行轨迹点位置聚类,得到转向点簇;
步骤5.2)基于得到的转向点簇,使用凸包技术的graham扫描法获取交叉路口位置及路口覆盖范围,形成路口凸多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动车轨迹的道路交叉口位置和覆盖范围检测框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具体包括:
基于步骤S4,S5分别得到的路口及其覆盖范围集合,对该两个集合进行相互校验,保留两个路口集合的交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979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