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折叠无纺聚酯纤维带材的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44304.3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5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陈观平;李静;应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5/09 | 分类号: | C12N5/09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折叠 聚酯纤维 肿瘤 细胞 三维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折叠无纺聚酯纤维带材的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在培养皿中放入支架,加入磷酸缓冲盐溶液洗涤支架后灭菌,加入培养基;接入待实验细胞进行培养;所述的支架为经过2次风琴折的无纺聚酯纤维带材,带材的短边与长边的长度比为1:4.5~6,长边为z字形折线;折叠形成的折痕与无纺聚酯纤维带材的短边平行并与z字形折线的顶点相交;折叠形成的相邻折面之间的面夹角为165~170°。该方法制作简单,能形成很好的空间结构,利于细胞的繁殖扩增。并且能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方法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能模拟与体内基本一致的肿瘤组织生长微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折叠无纺聚酯纤维带材的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肿瘤生物学的研究在体外多采用二维单层细胞培养技术,体内则主要采用实验动物模型。二维细胞培养通常为细胞生长在单层二维的塑料平面上,细胞具有较好的伸展性,培养技术较成熟,具有操作简便、经济、观察指标直观和培养条件可控等优点。
然而,研究表明,体内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和耐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细胞的二维培养体系中,肿瘤细胞在培养板表面呈单层贴壁生长,约50%的表面积粘附在细胞培养板上,与体内肿瘤相比,二维培养体系中的肿瘤细胞很少与其他细胞或基质接触,缺乏体内肿瘤微环境下肿瘤细胞相互之间、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因此,其不能充分真实模拟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模式,最终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等过程,限制了二维细胞培养技术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应用。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是利用各种方法及材料使细胞呈空间立体方式生长,更接近于体内生长模式,形成类似体内组织的结构,发挥其功能。与传统的二维单层细胞相比,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实体瘤的生理状态及微环境,可以基于类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亚胞水平全面评价药物,弥补了体内外研究的不足。
常用的材料支架包括细胞外基质、高分子聚合材料、有机材料复合物。公开号为CN106676074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诱导肝癌细胞向肝癌干细胞转化的方法,将获得单细胞状态的人肝癌细胞,加入培养基中,制成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滴加到多孔纤维素支架上,待细胞悬液渗入到多孔纤维素支架内部,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贴附,然后再加入培养基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数日,得到三维培养细胞。
然而,体外三维培养目前没有共识哪种方法是最好,其关键在于材料支架、培养体系及如何更好地模拟肿瘤内环境(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支架、血管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2):7442-7448.)。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既能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又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方法,利用经过风琴折法折叠的无纺聚酯纤维作为肿瘤细胞生长的支架,制作简单,能形成很好的空间结构,并且能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培养皿中逐个放入支架,磷酸缓冲盐溶液洗涤支架后灭菌,加入培养基;
(2)接入待实验肿瘤细胞进行培养;
所述的支架为经过折叠的无纺聚酯纤维带材;所述的无纺聚酯纤维带材的短边与长边的长度比为1:4.5~6,所述的长边为z字形折线;所述的折叠为风琴折;折叠形成的折痕与无纺聚酯纤维带材的短边平行并且与z字形折线的顶点相交;折叠形成的相邻折面之间的面夹角为165~170°。
所述的无纺聚酯纤维带材为由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组成的平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长边的z字形折线的每条线段的长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的折痕与短边的长度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未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43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