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矿山边坡快速复绿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40425.0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3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晏;马嘉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海石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B79/02;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南昌金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邓澄宇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矿山 快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弃矿山边坡快速复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地质勘察:通过专业人员到实地进行勘察,并且根据矿山边坡的坡度进行记录,S2、修复边坡:根据边坡的损坏情况对边坡进行修复,当边坡不平整时,可以对边坡进行削坡处理或者通过土壤进行填埋处理,使得边坡变的平整,同时清除边坡上较大的垃圾和废弃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施工简单方便,同时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而且使得植物可以均匀的分布,而且种植后的乔木和灌木能有效保持水土和地表的抗冲刷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并且减少了后期扬尘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后期植物的存活率,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边坡复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弃矿山边坡快速复绿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矿山开采后,对周边地形破坏严重,原始地形发生巨大改变,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因为生态环境发生严重破坏,植被破坏严重,对矿山周边的景色、周边住户的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但是常见的边坡复绿方法,不但投资较大,且工艺复杂,不易操作,而且施工速度过慢,且植被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部分没有植被,部分植被过于茂密等情形,而且不能根据边坡的坡度采用所需的复绿方法,大大降低了后期边坡复绿的效果,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弃矿山边坡快速复绿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弃矿山边坡快速复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地质勘察:通过专业人员到实地进行勘察,并且根据矿山边坡的坡度进行记录;
S2、修复边坡:根据边坡的损坏情况对边坡进行修复,当边坡不平整时,可以对边坡进行削坡处理或者通过土壤进行填埋处理,使得边坡变的平整,同时清除边坡上较大的垃圾和废弃物;
S3、复绿准备:记录边坡的倾斜角度,然后根据边坡的倾斜角度采用所需的复绿方法;
S4、根据边坡的坡度进行复绿:若坡度范围小于30°时,经地形测量后,进行场地的挖填设计,控制土地高度,确定出土地边界,对土地进行平整,配土和覆土,根据恢复土地利用类型确定回填土层厚度;
S5、覆盖厚度:当回填20cm以上的种植土时,可以选择种植灌木,当回填80cm以上的种植土时,可以选择种植灌木和乔木;
S6、种植时:把灌木水平间距控制在1m至2m一丛,乔木水平间距控制在5m至6m一株;
S7、人工养护:人工养护至植物自然生长后,边坡复绿完成,养护内容包括浇水、施肥、补种、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S8、浇水和施肥:对植物进行浇水时,操作时应控制喷头与坡面的距离和移动速度,使水成雾状均匀地喷洒在坡面上,保证无集中的水流冲击坡面,
施肥时必须适当调整好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把握好施肥季节和施肥时间,合理调整肥料在植物间的供需关系,避免因施肥量过多或者过少,造成植物死亡等不利现象发生。
优选的,在种植前可以向土壤内加入土壤改良剂,从而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
优选的,处理边坡上的垃圾时,可以对可回收垃圾进行收集处理,避免资源的浪费。
优选的,在种植前可以在边坡不远处设置一个蓄水池,收集地表水,以备灌溉之用。
优选的,当后期养护植物时发生明显秃斑或者枯死的植物,应及时的补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施工简单方便,同时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而且使得植物可以均匀的分布,而且种植后的乔木和灌木能有效保持水土和地表的抗冲刷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并且减少了后期扬尘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后期植物的存活率,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海石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海石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04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型化分布式数字波束形成系统
- 下一篇:一种梭式窑助燃空气外预热系统